“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雲海與羣山環繞的教室裏,馬邊彝族自治縣水碾壩小學的孩子們身穿彝族服飾,跟隨着大屏幕裏的老師一起敲擊杯子、手打節拍……近日,原本孩子們只能寫作業的課後服務時間,變得與過往不同。在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動下,全新引入的雙師課堂模式,正在突破地域阻礙,讓身處大山裏的孩子,享受起比肩一線城市的課後三點半時光。

“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水碾壩小學學生在上《玩轉節奏》雙師藝術啓蒙課

山區孩子第一次有了專業心理課

馬邊地處四川小涼山腹地,與外界的想象不同,走在當地的學校裏,教室裏的智能大屏、操場上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幾乎成為標配。過去10年,馬邊改擴建校舍32.8萬餘平方米,新增學位10000餘個,城鄉學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硬件設施的完備,當地主要面臨着師資力量有限、優質課程資源不足的難題。

馬邊縣教育局局長羅相東曾是馬邊縣民建小學第27任校長,一路從基層工作走來,他多次嘗試為當地基礎教育尋找補充資源缺口的機會,“尤其在教育數字化和發展素質教育的趨勢下,馬邊對於優質、普惠、內容豐富的素質教育資源需求更為迫切。”

今年10月,為了在課後服務時間給孩子們打造更為多元化的素質教育內容,羅相東牽頭在當地6所城區和鄉村學校率先引入校外教育科技服務,在課後服務時間啓用飛象雙師素質課堂,並一口氣接入了藝術啓蒙類、思維訓練類、情緒心理類等數十門課程,覆蓋了165個班級、共計8282名學生。

“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孩子們在飛象雙師心理課上互動討論

在新建不久的鄉村中心校永樂小學裏,孩子們第一次在雙師課堂上接觸到如何識別情緒和學習與自己的喜怒哀樂相處,這在心理教育資源短缺的西南山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

永樂小學校長段連軍告訴記者,由於當地鮮有專業心理教師,加之少數民族地區家長重視程度不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受限,“雙師課程引入後,由線上專業老師授課,線下老師簡單配合組織互動,不僅同時解決了師資和課程的問題,也極大解放了校內老師,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自身的教學工作”。

令段連軍印象深刻的是,在雙師心理課上,每一個孩子還被配備了線下互動隨材,“看到孩子們跟着大屏裏的老師寫寫畫畫、同學之間還能互相提問交流,有討論、有笑容,我也第一次發現,原來心理課程也能夠上得很有趣”。

每個孩子都上得起的素質課

“除了內容多樣化,城鄉間教育資源均衡與普惠也一直是我們希望做出的改變”,羅相東舉例説,辦學119年曆史的城區中心校民建小學,如今已經成為了四川省藝術特色示範學校,佔地面積達138畝的這所學校並不缺音體美老師,但像水碾壩小學這樣的鄉村小學,孩子們想上到專業的音體美素養課卻並不容易。

“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雙師模式讓線下老師開設課後服務更省力

飛象雙師課堂引入後,水碾壩小學首先開設了“玩轉節奏”音樂素養課,馬邊民族小學則開設了“藝術大師的畫筆”美術素養課,“這些課程改變了過往課後服務內容單一的情況,也極大引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馬邊地區學校的課後服務多以社團形式開展,覆蓋學生數量有限,雙師素質課堂正在幫助當地打破這種僵局,“在幫助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雙師課堂也更為普惠,課後服務採買可以全部由學校承擔,我們希望無論城鄉,更多孩子都能有機會享受到優質資源”,羅相東説。

“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藝術大師的畫筆》雙師課後孩子們展示自己的畫作

“進一寸,有一寸歡喜”,這是寫在永樂小學校門上的一句標語,引自胡適的《胡適談讀書》。在這所新建鄉村小學的寄語裏,也承載着當地教育人希望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給孩子們帶去更優質教育的堅持。在羅相東們看來,雙師課堂帶來的改變只是他們的努力之一,“教育是百年大計,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每天進一寸,得寸進寸、積寸為尺,最終有一天,能讓這一代孩子看到不一樣的天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0 字。

轉載請註明: “日進一寸”的努力:小涼山探索雙師課後服務新模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