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有個段子,問:為什麼高考結束後,大家討論最多的永遠都是作文?回答:因為這是唯一全國人民都能看懂的題目。雖説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參加過高考的人,一定對作文“不少於800字”的要求相當熟悉了。大部分考生都是規規矩矩按照要求構思寫作,但也有少部分考生“不走尋常路”,比如用甲骨文寫作,用文言文寫作,這樣的文章往往很容易走紅。走紅之後,自然就會引發議論。2010年,來自江蘇南通市如皋中學的王雲飛寫了一篇《綠色生活》作文,這篇作文沒有達到字數要求,只有755個字,但它依然被評為滿分作文,迅速引發大眾關注。
原因很簡單,《綠色生活》是用文言文寫的,不是《三國演義》那種半通俗半文言文,而是全篇駢體古文。所謂駢體就是要求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講究對仗工整、聲律和諧、最好辭藻也華美動人,讀來令人有典雅之感。比如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駢文名篇,文中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經典。回到王雲飛的《綠色生活》作文,這篇作文有個特點就是生僻字非常多,摘錄其中一句:“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楊槐蓁蓁,町疃,柳榆其秝。”
當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題是圍繞着“綠色、生態”展開,王雲飛的作文大概內容就是描述現代社會環境遭到破壞,他希望人們重視環境保護,夢想回到曾經的農耕生活中,與自然和諧相處。上面舉的那個例子,翻譯過來大概意思就是:“我所懷念、嚮往的,是河流邊上楊樹槐樹茂盛生長;田舍旁邊的空地上,柳樹和榆樹稀疏分明地排列着。”沒有一個字提到“綠”,但字裏行間全是對綠色自然的讚歎之情。
最令人感到奇特的是,王雲飛竟然不是文科生,而是一名理科生。原來,王雲飛本身對古文非常感興趣,讀過《資治通鑑》等古籍,平時也喜歡提筆寫一些古文故事“練手”。看到當年的作文題之後,王雲飛突發奇想,以古文寫了全篇。當閲卷老師看到這篇奇文後,一時間也有些不知所措,首先用文言文寫作的考生實在比較少見,其次這篇文言文作品生僻字太多,自己數了數也有30個不認識,只好把它交給專家組審閲。
當時的閲卷組以及古文文獻專家一直認為,王雲飛的古文造詣極高,能夠在高考考場上臨時發揮組合成文,還運用了大量絕大部分考生都不懂的字,表明他具有深厚古文修養。這篇《綠色生活》就此贏得滿分,王雲飛也成了網絡紅人。俗話説“人紅是非多”,雖然王雲飛得到了眾多專家的認可,順利入讀東南大學,連北京大學也曾經向他拋出橄欖枝,但很長一段時間裏,眾人關於這篇文章的爭論一直沒有停。
有人就王雲飛的古文水平做了分析,認為他這篇文章與當年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痛恨的“太學體”有相似之處。《宋史·歐陽修傳》記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太學體”的特點就是反通俗易懂,追求險怪艱澀。網帖上也舉了詳細分析,比如王雲飛開篇那句“呱呱小兒,但飲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狀”,意思原本是“現在小孩只知道喝牛奶,長大後連牛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但文中“犍”字指的是閹割過的公牛,不是普通牛。
客觀來説,王雲飛能在短時間內寫就一篇與題目密切相關的文言文作文,並且運用大量古詞彙,説明他確確實實認真研究過古文。努力總是會有回報的,所謂瑕不掩瑜,王雲飛的文學水準不一定達到了大師級別,但他仍然是幸運且獨特的。如果我們要向王雲飛學習,可以學他身上那種廣覽知識、厚積薄發的勤奮,也可以學他勇於挑戰的態度。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王雲飛寫下這755個字之前一定經歷了長時間的閲讀積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