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高喊制裁不如學習中文,“中國早已是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
德國《新德意志報》3月25日文章,原題:比制裁更好——學習語言。
在美中爭端中,歐盟本可以在全球政治中發出理性光芒。但在最近的歐盟外長會議上,他們決定以“人權”為由對中國進行制裁。這是30年來歐盟首次用這種相當“不外交”的工具來對抗中國。
兩年前,時任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還強調,歐中應共同努力建立更多以夥伴關係和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如今看到的卻是,柏林和布魯塞爾對北京展示傲慢和自我高估的外交方式。人們質疑,華盛頓的“抗華”政治是否適合歐盟和德國。
中國早已是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無疑也是全球技術領先者和國際政治關鍵因素,其外交政策方向發生重大改變。北京已不再想被動適應國際規則,而是自己開始制定規則。中國正扮演國際社會的負責任角色和改革者。因此,歐洲對華打交道應更加謹慎地權衡。
西德政府曾選擇通過和解方式與別國發展關係。現在,德國政府印製“將德語作為外語”的小冊子,希望以語言促進對外交流。語言被視為文化教育推廣的最可持續支柱之一,那為何不在中國也建立起如此強大的支柱呢?
《德國人學中文》教材
目前,中國大約有14萬人學習德語,2015年時只有10.9萬。德語是英語之外在華最受歡迎的外語。相比之下,德國學校有700萬學生學英語,140萬學生學法語。而學習中文的德國兒童和青少年多年來一直維持在5000人左右,甚至只有學習拉丁語的1/10。正如孔子所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者:萊納·海里希,青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