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敗家子太多了,魏惠王、齊湣王都擁有豐富的敗家經驗。
但是真要是説最有名的敗家子,那魏惠王、齊湣王他倆還排不上號。
戰國最有名的敗家子當屬楚懷王,可以説戰國沒有人比他更懂如何敗家。
什麼?你覺得楚懷王不夠敗家?他把世界第一大國搞得四分五裂,這難道還不算敗家?
楚國自楚肅王開始休養生息,期間不斷擴大土地,截止到楚威王時期楚國成了東方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土崩瓦解,而楚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楚國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富兵強,史書記載“(楚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眾”
史書一貫吹水,但是能用帶甲百萬這個詞形容楚國,那就證明了在當時楚國的軍備確實非常強。
楚懷王接過來的時候楚國空前強大,而且前期任命屈原改革,楚國也走向了巔峯期。
楚國的強大是公認的,楚懷王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屈原都曾無數次追憶懷王初期。
《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這是屈原寫的,這個往日就是指楚懷王初期,自己意氣風發在楚國掀起改革,懷王、屈原一對君臣齊心協力把楚國建設成天下第一大國。
但是好景沒多長,秦國在西方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吞併了巴蜀地區。秦國吞併巴蜀地區也是經歷了一段時期,並不是瞬間吞併的。
在這個時候楚國是有能力出兵阻止秦國擴張的,但是楚國並沒有阻止秦國,以至於秦國牢牢掌握巴蜀地區,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這是楚懷王第一個錯誤,如果是中原諸侯,那必定會阻止秦國。昔日齊國為什麼兩度插手三晉戰事?為的就是保持中原均勢,避免中原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國家,要把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
原本秦國不與楚國接壤,兩國長期保持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現在秦國與楚國地緣接壤,雙方必定會因為對外擴張的問題大打出手。而秦國坐擁長江上游,順江直下遠比楚國逆水行舟要有優勢。
《亮劍》:田默軒:從防務的角度上看,如果一個國家的周邊地區出現了一個軍事強國,它必然要構成潛在威脅。無論他奉行什麼主義,他和你的關係是如何的密切,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將軍,應該有冷靜的判斷能力和預見能力。(ps:金句,建議收藏)
田默軒的這段話非常好,楚國就是缺少判斷能力和預見能力,以至於逐步被動。而反觀秦國,秦國就不一樣了。從上圖來看,漢中地區是連接關中、巴蜀地區的紐帶,而楚國在漢中的領土就如同一把尖刀一樣,直插秦國腹地。秦王擁有冷靜的判斷能力和預見能力,因此他不允許秦國腹地有一把尖刀,所以火速派遣司馬錯攻打楚國的丹江地區。自此秦、楚開始交惡,而楚懷王也開始上演一系列的昏操作。
秦國吞併巴蜀之後對楚國形成高屋建瓴之勢,而楚懷王開始派遣公孫衍去合縱。説白了,楚懷王就是想要拉攏秦國以外的國家,然後建立一道鐵幕,封鎖秦國東出。
當時楚國是大哥大,中原國家紛紛響應楚國的建議,開始合縱,並且推舉楚懷王為大哥(合縱會長)。楚國為了打斷秦國的擴張,率領齊、趙、魏、韓、燕、義渠,一共七國合縱攻秦。
七國攻秦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各國都心懷鬼胎,導致合縱攻秦計劃破產。雖然攻打秦國的計劃失敗了,但是楚國的影響力並沒有衰退,楚、齊之間的合作日漸密切,秦國深感恐懼,於是派遣戰略級忽悠家張儀出使秦國。
張儀深諳楚懷王短視的性格弱點,所以忽悠楚懷王,説只要楚、齊斷交,那秦國就把商於地區割讓給楚國。
如圖所示,秦國攻楚有三條路線,分別為:
黃色路線是出函谷關-過崤山-攻打楚國。這一條路十分危險,因為崤山地區十分容易被伏擊,當年秦穆公就是在這裏慘敗晉國。
紅色路線就是出藍關-過商於-出武關-攻打楚國。這一條路是最方便,也是最安全的道路。因為兩邊都是山脈,而秦國又掌握了藍關、武關戰略要衝,不易被伏擊,而且易守難攻。
藍色線路就是過秦嶺-出漢中-過蜀道-到巴蜀地區-沿長江、漢江攻打楚國。這條路比較遠,而且秦國水師,説實話,並不怎麼樣。白起攻打楚國還是用的刑徒,也沒看見秦國水軍有什麼亮眼的操作。
此番秦國這麼有誠意,把商於地區都拿出來做政治交換的條件,楚懷王開始思考了。楚國東部地區與齊國的競爭並不大,頂着齊國壓力的是越國,斷交之後影響也並不是很大,而收穫巨豐。
於是楚懷王意圖斷交,楚國大臣陳軫認為:“如果我們先斷交了,秦國不給我們土地怎麼辦?他又沒打工程預付款,我們憑什麼墊資啊。而且萬一是張儀忽悠我們,那我們與齊國斷交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眾所周知,楚國和秦國都是中原諸侯眼裏的蠻夷,都是不守信的代表。在中原國家的眼裏,秦、楚兩國的信用早就破產了,他們説的話,那能當真嗎?楚國本身不守信,但是此次卻相信了秦國,這是楚懷王的又一個錯誤。
楚國與齊國斷交後楚懷王派人去接受六百里土地,結果張儀説他當初許諾的是6裏土地,看到沒,陳軫的話應驗了。張儀和陳軫都是一路貨色,陳軫非常清楚張儀的想法,都是千年老狐狸,玩什麼聊齋啊。
有人認為楚懷王是守信的,但是張儀不守信。在這裏我想説,大哥,別逗了,楚懷王守信嗎?為了六百里土地就背信棄義,放棄與齊國的邦交關係,這叫守信?
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楚懷王純粹就是活該,自己貪圖小利,怪得了誰?當然了,張儀確實有點損,但這不是甩鍋的理由,楚懷王不納忠言、貪圖小利,就是他最大的問題。
楚懷王不甘被辱,所以調兵遣將攻打秦國。結果先敗丹陽、後敗藍田、繼而敗召陵,楚國軍隊鋭減,丹江地區被秦國所佔領,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但是此戰最大的影響不是割地,也不是損兵,而是屈氏封地被奪,屈氏一蹶不振。缺少家族的支持,屈原在朝廷中的話語權日漸衰微,屈原再也無力撼動舊貴族,楚國改革計劃就此流產,屈原為避免被害選擇流放江北。舊貴族無人制約,楚國的政治環境開始進一步惡化,而楚懷王又開始被忽悠了。
張儀二度入楚,試圖遊説楚懷王。當時楚懷王準備要殺了張儀,但是張儀提前買通了靳尚(楚國大臣),並且通過鄭袖(楚懷王的女人)遊説楚懷王。當時靳尚忽悠鄭袖,説秦國準備用美女贖回張儀,到時候楚懷王喜歡美女,那就要冷落鄭袖。鄭袖為了避免地位出現危機,所以一直在楚懷王面前吹耳旁風,最後説服了楚懷王,把張儀給放了。
張儀又趕忙遊説楚懷王,説兩國可以互換太子做人質,到時候秦國就不會侵犯楚國了。楚懷王打不過秦國,所以就想着結盟秦國,就這樣楚懷王徹底背叛了合縱,選擇連橫秦國。
而且楚國還趁越國內部爭鬥吞併了越國,一時間土地與齊國接壤,導致齊、楚地緣政治危機愈發嚴重。往上翻翻田默軒的話,齊國肯定不允許周邊地區有個軍事強國,所以齊國拉攏韓國、魏國攻打楚國。三國聯軍在垂沙大破楚軍,侵佔了楚國大量土地。戰敗之後楚國內部爆發了起義,莊蹻發動起義,把楚國打得四分五裂。(ps:(楚)兵殆於垂沙,唐蔑死(楚國主將),莊蹻起(造反頭領),楚分而為三四。-《荀子·議兵》)
史書沒有記載楚國分裂程度,但是自此戰敗後楚國統治嚴重動搖,對國內控制力大不如前。而遠在秦國的楚國太子也因為殺人而偷偷跑回楚國,秦國大怒,開始大肆攻擊楚國。之後秦國約楚懷王到武關會面,雙方協商一下土地劃分。當時國際關係還沒有惡化到扣押一國之君的地步,楚懷王認為秦國會要點尊嚴,不會動他,所以就去了。結果沒想到,秦國一點尊嚴都不要,直接扣了楚懷王,並且試圖要挾楚國。
結果楚懷王死都不肯割地,而秦國也一直扣押着楚懷王,直到他死。
懷王被扣押的時候,楚人另立太子為王,也就是楚頃襄王。
楚懷王他接手的是世界第一大國,但是他留下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楚國。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死的早,沒有持續禍害楚國。
楚懷王客死秦國之後秦人就把屍體送回楚國,楚人無不悲痛(ps: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把一個世界第一大國搞垮,然後國民都還十分悲痛,這一點沒幾個人能做到。
楚懷王雖然劣跡斑斑,但他和屈原把楚國建設成世界第一大國,這一點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楚人也因為此事十分記恨秦國,以至於有了“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説法。
楚懷王為什麼會把楚國搞的四分五裂?
1:缺少戰略眼光
首先楚懷王缺少戰略眼光,導致楚國一步步淪為被動,而且因為小利而放棄合縱,這種昏操作縱觀歷史也不多見。分不清主次,分不清敵人還是朋友,導致楚國孤立無援,以至於被秦國搞散架。當然了,這也不能埋怨秦國,畢竟楚國也失信過,大家都是這麼玩的,只不過楚懷王被坑了而已。
2:用人不行
楚懷王這個人很有意思,張儀第一次入楚的時候就提出了秦、楚不兩立的説法,但是楚懷王並不信。而之後張儀身為秦相忽悠楚懷王,楚懷王卻非常信任張儀,全然忘了秦、楚不兩立。而且不聽陳軫之謀,以至於自己落得個奇恥大辱。另外楚懷王不用屈原重用奸臣,這一點也是楚懷王的問題,更是整個楚國的問題。縱觀楚國曆史,貴族林立的問題從來都沒有解決,楚國急需一場自下而上全方面的改革,但是受制於貴族根深蒂固,數次變法都失敗了,吳起、屈原都成了改革的失敗品。
3:楚懷王性格缺陷
楚懷王貪圖小利也是一個大問題,這是他的性格缺陷。楚國原本就是蠻夷,因為踐踏禮樂而稱霸,但是之後也因為踐踏禮樂而失敗。楚懷王他本人是十分糾結的,他想要守信,但是他自己卻做不到守信,完全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而他兩次被張儀忽悠更是成了千古笑柄,自古至今史學界對他都持有否定態度,説實話,他在歷史上的評級還不如宋襄公。雖然宋襄公迂腐,但是卻成了仁義最後的代表,司馬遷都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楚懷王也就最後寧死不屈這一點值得史學家費點筆墨,不過史學家更多的筆墨都是説他因為個人性格缺陷導致楚國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