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是最高的權利中心,處於金字塔的頂端,天下都是皇帝的囊中之物,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天下的美女了。
如果,是普通人家的百姓能當選皇妃的話,那真是祖上的榮耀。宮廷之內的選妃活動每年一次,吸引着全國的美少女爭相參加。《擬古東飛伯勞歌》中就説過:“誰家女兒抱香枕,開衾滅燭願侍寢。”不過,想要真正得到皇帝的臨幸,還要經歷層層把關,嚴格的篩選。
首先,則是報花名。報花名指的是古代的媽媽桑給嫖客們介紹姑娘,而起的各種香豔名字,為的是讓客人們選個自己喜歡的姑娘。清代的“敬事房”總管太監,其實,跟妓院老鴇子區別不大。每日皇帝晚膳用畢,他就端個大銀盤,銀盤裏放了幾十塊綠牌子,每一塊牌子上記着一位后妃的名字。
皇帝想臨幸誰,把牌子翻過來就行了。
其次,便是侍寢了。安排妃子伺候皇帝,那可是要好好安排一番的大事兒。清朝的“敬事房”會讓被選中的妃子先行沐浴,做好準備工作。皇上會先回寢室睡下,不過,皇帝的被子只蓋在踝關節處,腳露在外面。而那個幸運的妃子就一絲不掛,裹着披風,被專人揹着上龍牀。
然後,這個妃子會從皇帝的腳脖子那裏匍匐鑽進大被,然後,皇帝就開始辦事了。
最後,就是催鍾了。雖然是皇上,但是,他想高興,也要有時間限制的,所以,在宮廷裏,皇帝辦事也是要被太監催鐘的。皇帝辦事的時候,太監們就守在窗外,因為,他們這個時候還有責任在身,一是怕皇帝過度興奮出點什麼意外,第二就是“執法”,到點催鍾了。
但是,這個時間具體需要多長,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基本上不會太久,不然,也起不到“呵護龍體”的作用啊。此外,一般太監會叫三次,基本上這三次叫完了,皇帝就不會當做沒聽見的,因為,這個是有明文規定的。然後,妃子再從“原路”退出皇帝的“被窩”。
因為,在當時有一個規定:臣子是不能背對着皇帝的,這叫“卻行”。在妃嬪退下之後,總管會進來,問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説:“留下。”太監就會記下時間,作為以後懷孕核對時間使用。如果,皇帝説:“不留。”太監就會找到妃子身上的穴位,輕輕按揉,龍精就流出來了,這也算是一種人工避孕了。
但是,這種做法雖然是老祖宗的規矩,卻並不討年輕皇帝們的歡心。出於這種祖宗限制,很多皇帝雖然改變不了,但是,他們總會想辦法規避的。因為在圓明園等行宮沒有這個制度,所以,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住在這裏,這也是為什麼咸豐總是住在圓明園的原因了。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古代一些臨幸妃嬪的方法,可以説是五花八門的。
一、“羊車望幸”法:
發明這個方法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後宮美女很多,每晚找誰侍寢讓他非常不好選擇。所以,他就是架着羊車在宮裏瞎溜達,羊車停下的地方,就是他寵幸嬪妃的人選,被人稱之為“羊車望幸”。
這個辦法被後來的皇帝效仿,很多都喜歡這個辦法,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就是其中一個。潘淑妃因美貌入宮,但是,卻沒機會侍寢。於是,她就想了一個投羊所好的辦法,在門外地上灑以鹽汁。羊車經過門前便停下來舐鹽水。於是文帝便臨幸了潘淑妃,從此,潘淑妃成為寵妃。
二、“投錢賭寢”法:
這個辦法的發明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為一個風流皇帝,他擁有四萬多美女組成的龐大後宮團隊。於是,玄宗利用擲金錢投骰子的辦法,選出投中成績最好的人,當晚侍寢。
三、“蝶幸”、“螢幸”法:
玄宗還有些發明,叫做“蝶幸”法、“螢幸”法、“香幸”法等。他讓後宮的妃嬪們種花吸引蝴蝶;夏天抓螢火蟲,還有扔香囊等辦法,選擇臨幸的妃嬪。不過,自從楊貴妃入宮後,這些辦法就都不復存在了,後宮女子們只能夜夜苦守空房。
四、“風流箭中”法:
這個辦法是年僅15歲的唐敬宗小皇帝15歲發明的,雖然,他18歲就嗚呼了,但是,他的風流基因卻保持的非常好,對於男女之事早早熟悉。敬宗發明了一種用紙做的風流箭,裏面還放了龍麝末香。後宮妃嬪們站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射中誰,誰晚上就侍寢,真是一“箭”傾心。
五、“託夢自薦”法:
這個辦法説的是宋真宗妃子李宸妃。一次,宋真宗偶爾經過時想要洗手,李宸妃就伺機過去服待。還跟皇帝説自己做了一個夢,説有人對她説會生個兒子。皇上見姿色不錯,而且,自己也非常想要個皇子,便臨幸了她,結果,第二年她還真的生了一個皇子。
六、“姐妹引薦”法:
這個辦法主要説的是宋高宗趙構的生母韋妃得到徽宗寵幸的事情。話説,趙構生母韋氏,18歲時就進了端王府,成為一名侍女。但因為長相一般,還膚色發黃,很難培養出趙佶對她的性趣。後來,她認識了鄭王妃的喬氏宮女,這位喬氏生得身材美麗,肌膚白皙。
後來,她們兩人長期相處,因為耐不住寂寞,日久生情,成立一對兒同性戀人,並約定:“先貴無相忘”。後來,端王成了徽宗,喬美人有幸成為了貴妃,便向徽宗推薦韋氏,但是,徽宗還是看不上她。於是,在一年的中秋節,醉酒的徽宗,來找喬貴妃。
但是,喬貴妃卻趁機讓韋氏矇混上牀,讓她與徽宗有了這麼唯一的一次肌膚之親。如果,沒有喬氏的引薦,韋氏不可能跟宋徽宗在一起,那也就沒有康王趙構了,南宋也不可能延續下去了。
七、“皇帝誤幸”法:
這個方法可以説説算是“意外”,像韋氏的類似事件在西漢時期也發生過。漢景帝有一夜想要找程姬侍奉自己,但趕上程姬來大姨媽,不想侍寢,就讓自己的侍者唐兒打扮了一下,去見景帝。景帝錯把唐兒當成了程姬,寵幸了她,沒想到的是唐兒就懷孕了,後生下長沙王劉發。
唐姬出身卑微,雖生有兒子劉發,卻不受寵,連帶其子亦備受冷落。不過,劉發的六世孫劉秀是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八、“以詞述怨”法:
不過,有的嬪妃侍寢,也有歪打正着的時候,“以詞述怨”説的是元順帝淑妃程一寧的事情。程一寧是元順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后的寵妃,相傳,她是誤打誤撞,因為在登樓之上長了一首哀怨的宮詞,恰巧被元順帝聽見,沒想到,順帝聽了之後非常感動,於是,便在當晚臨幸了她。
九、“鋪宮焚香”法:
明代後宮,皇帝臨幸某宮,要把宮門上的燈卸下來,皇帝第一次臨幸嬪妃的住所,還要進行一番裝飾,點上特質的香料。有一次,崇禎皇帝來到一間便殿,立刻覺得頭暈心跳,便問這是什麼?近侍回答是:“聖駕臨幸之所,都要燒這個香料的。”
崇禎嘆息道:“這就是皇父、皇兄短命的原因啊。”從此,命人不要再用這個香料了。
十、“翻牌懸燈”法:
與其他朝代不同,清朝的皇帝比較高級了,不用自己到妃子門前來“報道”,而是每天看着牌子選妃嬪,這個情節我們在清宮劇中經常看到。清代皇帝們在用晚膳的時候,太監端着一個大盤子,裏面放着妃嬪的名牌,這些名牌都是綠色的。然後,皇帝想臨幸誰,就翻誰的牌子,就讓哪個妃嬪來侍寢。
為了 保護皇帝的人身安全,侍寢的妃子們要脱個精光,被專門的太監背到皇帝的寢宮內。宮女們進宮的時候,是梳辮子的,臨幸之後,有了封號,就要盤髮髻。實際上,皇帝喜歡那個妃子,想要臨幸誰,這個很難嚴格控制,哪怕是“禮制”也很難約束的。
因為,皇帝也是人,他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再怎麼控制,也很難避免不“專寵”某一個人。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後宮制度》、《古代皇帝臨幸妃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