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人渣嘯西風
字數:2931,閲讀時間:約15分鐘
中國人對於歐洲劍的印象最早大多都是有着大護手的細刺劍,比如電影《佐羅》中的大護手刺劍。再比如現代擊劍運動的花劍、重劍、佩劍。也都是大碗護手。這都給很多人留下了歐洲劍護手很大,基本都是刺劍,劈砍能力弱雞的印象。不過這種細刺劍種類也很多,但基本都是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出現的。而且歐洲當時也一樣有劈砍能力較強的劍,比如蘇格蘭籠手劍。
▲蘇格蘭籠手劍
同樣是文藝復興時代之後,蘇格蘭人在本民族的闊劍和斬劍的基礎上,結合了歐洲流行的迅捷劍等大護手刺劍的護手思路,發展出了用整體的金屬絲編制的籠手(basket hilt)包住整個護手,並在內裏襯上鮮紅的蘇格蘭粗呢子的蘇格蘭籠手劍。這種劍當時的軍隊有裝備,但是更多的還是用於民間決鬥防身使用。但是這類大護手的歐洲劍基本都是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才出現的。
歐洲早期用的劍護手也很小,比如古羅馬騎兵所使用的長劍,護手就基本沒有在格鬥中保護手不被攻擊到的功能。這種羅馬騎兵劍一般歷史學界認為是受到凱爾特長劍的影響演化而來的。其比步兵用的短劍更長,但是護手上並無區別。這種劍的形制的延續到了維京時期的劍。
著名的維京人所使用的劍一樣大多都是小護手,主要形制還是延續和繼承了羅馬劍的設計思路,護手都很小,劍刃較寬,有着較大的配重。一直到諾曼時期,諾曼劍在維京劍的基礎上更長,同時護手也加長,終於有實際的格擋功能。然後才進一步演化出中世紀騎士們常用的十字劍格的武裝劍。之後雙手劍和手半劍開始流行,然後才出現了大護手的細刺劍。
中國早期的青銅劍也是護手很小,沒有什麼格擋作用,僅僅是防止手滑到劍刃受傷。到了漢代,漢代鐵劍也依然延續了青銅劍的小護手,僅僅是因為鋼鐵的韌性更好,劍從厚重的八面結構的截面變為現在常見的四面結構的截面,同時劍刃變得更長,但是從外形來説,改變並不大。而漢代的環首刀還出現了大量的乾脆沒有護手的低配版本,環首刀的形制更是延續了近千年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一直到唐代出土的唐代刀和漢代環首刀形制也極為相似,都使用的是沒有什麼格擋能力的小護手。
▲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棺室壁畫
一直到宋代,才出現了現在最為常見有格擋功能的圓盤護手。而在明代也出現了萬字護手,這種護手甚至在抗戰大刀中也在使用。
▲萬字護手的抗戰大刀
到了清代,中國南方更是出現了類似歐洲軍刀的D型護手的民造刀,把原有的萬字護手加長與刀柄連為一體。這種刀在中國南方廣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詠春蝴蝶雙刀。
▲清代詠春蝴蝶雙刀
如果有打過兵器格鬥的人都會發現護手越大越佔便宜,因為在兵器格鬥比賽中,攻擊對方持械手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技巧。於是很多人,尤其是新人開始非常推崇大護手的刀劍,直接導致兵器格鬥圈子內出現了印度拳劍天下無敵的梗。
▲印度拳劍
印度拳劍因為手腕無法活動,實際上使用起來非常不靈活,使用起來非常僵硬,很容易被對手抓住防禦破綻擊敗,所以印度拳劍天下無敵的梗是在嘲諷那些認為大護手能防住打手就能獲得勝利的菜雞玩家。但縱觀東西方,看起來確實是護手隨着時間發展越來越完備。所以就出現了一種荒謬的論調,認為早期護手不完備是因為冶金能力不行,隨着冶金技術的發展護手才變的越來越完備。
▲西班牙1907式騎兵劍
這顯然是典型的鍵論,比如宋代才出現的圓盤護手,從冶金難度上來説完全沒有任何的製作難度,同樣萬字護手也不過是鐵條敲彎就可以製作出來。歐洲的一字格護手也沒有任何的製作難度,即便是較為完備的碗型護手,也並沒有比頭盔更難製作,能做出頭盔來,做個碗型護手也完全不是問題,而早在剛進入鐵器時代的古希臘時期,古希臘的頭盔製作難度就已經超過普通的碗型護手了。
俄羅斯哥薩克騎兵所使用的恰西克馬刀更是19世紀下半葉才正式定型使用的,這總不能有冶金製造能力不足的問題了吧?但是哥薩克騎兵的恰西克馬刀依然沒有護手。這和中國兩千年前漢代環首刀的無護手思路其實是一樣的。主要是因為騎兵互砍來説護手可以説是用不到的,兩馬互相沖鋒的情況下,真的根本打不到手部這麼小的目標。而很多歐洲騎兵刀都帶有大護手,只是出於在不騎馬的時候作為防身決鬥的武器使用的考慮。畢竟這種大護手騎兵刀出現,已經是火槍全面列裝軍隊以後的事情了,真正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沖的時候,並沒有這種大護手的刀劍。這也足以證明對騎兵作戰來説其實護手根本不重要。
而冷兵器時代的步兵一般都配盾,持械手藏在盾牌後面是根本打不到持械手的,這就導致了護手對於步兵來説用處也不是很大。所以早期東西方的刀劍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基本都沒有什麼護手。但是到了宋代,重步兵的盛行導致了盔甲可以代替盾牌進行防禦,這時手部的防禦需求就顯露出來了,於是出現了有防禦功能的圓盤護手。同樣同時期歐洲11世紀中期,西歐社會出現了“騎士”階層,騎士們的盔甲普及率很高,於是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也提高了,長一字格護手的劍開始流行起來。
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盔甲慢慢開始被火槍淘汰,同時因為決鬥文化的盛行,才出現了早期專用於無甲決鬥的大護手刺劍。因為在一對一雙方都沒有穿盔甲的情況下,在固定距離站定都做好準備後,想要直接攻擊對方要害是很難的,誰都不會讓自己要害被輕易攻擊到。貿然進行攻擊很容易被對方抓住機會反殺,所以攻擊對方距離自己最近的持械手是最方便不過的事,同時因為手部神經密集,骨骼也纖細,不需要很大力就可以造成足夠的傷害,所以動作也可以很隱蔽沒有蓄力的前置動作。這就決定了持械手的防禦需求變得很高。於是出現了決鬥專用的大護手細刺劍。而歐洲士兵也經常因為爭風吃醋等等小事進行毆鬥,所以騎兵刀也大多采用大護手。
而中國因為沒有決鬥的風俗,導致一直沒有出現歐洲那種大護手,但是那些護手比較完備的刀劍也都不是王朝軍隊制式武器,而是民間民造刀劍,長短寬窄均不相同,這也是民間私鬥對於手部防護的需求,只是不是單對單的戰鬥的話,對手部防護的需求並不算特別高。有興趣的讀者如果進行兵器格鬥運動的話,可以打二對二或者三對三這種團戰體驗一下,在不是單挑的情況下,再想打手就明顯難度增加了很多,想要打到持械手就沒有單挑時那麼容易了。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刀劍沒有出現歐洲那種防護特別完備的大護手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