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遏制名師被“割韭菜”式挖走,還得破除“唯帽子論”| 新京報快評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要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應該關注每一位教師的職業發展,而不單單打造少數“名師”。

2021年8月31日,在江西于都縣仙下鄉龍溪小學,校長朱森林輔導學生學習。圖/新華社

文 | 熊丙奇

據媒體報道,為規範中小學骨幹教師培養制度,進一步加強對骨幹教師的培養、管理和使用,陝西省教育廳日前通報取消無序流動的70名教師“陝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等骨幹教師稱號(資格)。

骨幹教師的無序流動,其實質就是在獲得“名師”等骨幹教師稱號(資格)之後,要麼自己主動跳槽到其他地方的學校,要麼被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門、學校以更優厚的待遇“挖走”。這使當地推進的骨幹教師培養計劃落空。

防止優秀人才在獲得“名師”等稱號後“出走”,除了嚴格按培養協議取消稱號、資格,終止培養計劃之外,更需要從根本上清理人才管理、評價中的“唯帽子”觀念,給所有教師營造平等的職業、事業發展空間,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能力、重視教育教學貢獻。

當地取消這70名教師的骨幹教師稱號(資格),是“有約在先”的。按規定,評為陝西省中小學教學能手的教師,由省教育廳、省人社廳頒發榮譽證書,並享受教學能手津貼、優先晉職晉級、建立工作站等待遇。

但是,這是有服務承諾與約束條件的,“獲得省級教學能手及以上骨幹教師稱號和榮譽的,原則上應在本縣區服務至少3年方可流動。”剛評上“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就離開,那評選骨幹教師,對當地學校辦學非但不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反而會加速人才的流失,對其他教師產生不良的示範。

這也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建設教師隊伍,面臨的現實困境。評“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是為了培養並激勵優秀教師,可是一旦評上便成為人才的頭銜,本人有了流動的資本,而其他地方,尤其是城鎮學校,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則會盯着這些骨幹,以更加優良的待遇進行定向“挖人”,造成了鄉村教師的“割韭菜式”流失。

遏制這種流失,教育部門除規範人才競爭秩序外,還需要推進破除“唯帽子論”的人才管理、評價改革。評“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做法,不可否認,確實可以打造一批名師,如果所謂的“名師”稱號只是一個指標,或者一個頭銜,而非教書育人一線實打實的好成績,恐怕只會過猶不及。這種情況,需要警惕。

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鄉村地區學校要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應該關注每一位教師的職業與事業發展,而不單單打造少數“名師”。要整體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改善鄉村教師的生活條件。

今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啓動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提出,對長期在鄉村學校工作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可按規定“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中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制、比例單列,不受各地崗位結構比例限制。如此,才能着力提高鄉村教師地位待遇,形成“學校越邊遠、條件越艱苦、從教時間越長、教師待遇越高”的格局。

實際上,推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縮小基礎教育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就必須重點加強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而不能再有鄉村優秀教師被城鎮學校、省會城市學校以至發達地區的學校“割韭菜式”挖人。

其次,更要提高所有教師的職業榮譽感、事業成就感,引導教師做出符合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發展趨勢的職業選擇。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