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這句話告誡人們在追求財富的路上保持理智,不過它也從側面反映出財富對人而言的重要性。財富是需要時間積累的資本,同時財富也需要各代人進行妥善經營。
中國曆來有"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説法,但這並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着富多代或者窮多代的現象,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牟家連富十代的故事。
有一位長期出海的船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在大海上飄着會不舒服,因為人需要接地氣,需要時不時地上岸。"
這句話提醒我們着陸的重要性,在飛機上的我們都期盼着第一時間着陸,不然心老是懸在半空,住在高層的人感覺沒有住在平房的人舒適,因為樓層越高越遠離陸地。
土地資源和陽光、空氣、水等自然資源一樣不可或缺,地球是個水球也是個土球,土地資源已經成為影響人類未來走向的標誌。
人就是離不開土地的動物,最初女媧也是用泥土造出了人類,老百姓常將洗澡搓下來的東西稱為"泥",如果沒有土地進行耕作生長,人類就很難獲取需要的動植物。
因而中西方都開展過圈地運動,以往誰家土地多誰就是當地的富豪,久而久之富豪就僱用很多農民,以土地為媒介的奴隸式剝削漸漸亮相。
中國現在是工業大國,當然也是農業大國,如今打工成了人們爭相應聘的職業,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都老老實實地依附在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進行耕作。
人站在土地上,就有幹不完的各種勞動,很多農民一輩子都沒有走出他們的一畝三分地。
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有些人通過勤奮勞動或者巧取豪奪獲得了大量土地,他們就是百姓口中的"地主老財"。
地主,顧名思義是土地的主人,狹義的地主指在農村存在的階級,該階級的家庭成員擁有土地卻不需要參加苦力勞動。
廣義的地主指廣泛存在的剝削積極,比如城市中的房地產商也算作地主的當代異化。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奴隸主,他們僱用一些百姓為其賣命。
但是百姓獲得的物質利益卻少得可憐。在封建社會以及近現代的民國時期,地主一直都是一定區域內的土皇帝。
而且地主也有大地主和小地主的區分,大地主擁有的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本都是別人無可比擬的。地主對於中國人來説,是個聽之就咬牙切齒的階級,在國家的主流宣傳中,地主是剝削階級的傑出代表。
他們怙惡不奸、無惡不作,比如大地主劉文彩就被描述為"喝人奶",周扒皮和南霸天這樣的地主都讓人握緊了拳頭。
新中國建立之後,政府開始打土豪分田地,土改中對農村階級進行嚴格劃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僱農工人等,其中地主和富農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他們在特殊期間被帶上高帽嚴刑批判。當時地主階級受到了嚴重衝擊,也不免傷及了一些無辜者。對地主階級及其後代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不過改革開放之後人們意識到不妥,地主階級被平反而且被平等對待。
目前地主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學科的學術概念,歷史學家認為地主階級的傳遞性較差,一般"富不過三代",不過萬事都沒有絕對的一面,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連富十代的牟氏家族。
在山東省棲霞市的古鎮都村,中國北方現存的最大型的地主莊園——牟氏莊園就坐落在這裏,莊園的主人就是牟墨林,輝煌的牟家傳到牟墨林這一代已經超過十代。
牟氏家族的第一代就很了不得,1370年牟敬祖就在棲霞地區擔任主簿,1811年牟墨林繼承祖業並將其發揚光大,當時膠東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牟墨林的父親當時有60畝土地,而初期牟墨林通過用心經營擴展到一千多畝,足以看出他卓越的財商。
牟墨林用各種辦法換置土地,在災荒年代,他用手裏的糧食換取農民的土地,由此佔據了膠東的大片土地,逐漸又將土地擴展到幾萬畝,他成為了中國擁有土地最多的大地主。
不過牟墨林為人低調,從來不顯山露水,他的做法不但沒有激怒百姓,還因為救了百姓而受到當地人的愛戴,很多人都叫他"活菩薩"。
牟墨林跟普通地主不一樣,他非常能吃苦而且事必躬親,出門運糧都要跟車去,他既注重經濟發展也注重讀書護家,他有自己的一套發財之道。
自己的小算盤從來不會被別人干擾。在發家致富之後,牟墨林意識到守江山的不易,他很害怕中了"富不過三代"的民諺圈套,因而特別制定了八項家規。
牟墨林的八項家規包括:
一是用供給制制約子孫;二是全方位按照計劃管理收支;三是花錢買官進入官場;四是取得官府中的好官保護;五是給僱工高薪,讓他們都成為警衞員;六是滿足乞丐要求,防止土匪騷擾;七是主人和佃户都有槍;八是廣行善舉,緩和階級矛盾。
不能不説,這八項家規中的每一條都叫得響,他用智慧打破了歷史魔咒,牟墨林的一生足以被歷史銘記。
其實從故事中看得出,牟墨林的本質也是剝削,但是他在形式上處理得非常得當,讓老百姓也從中得到實惠,而百姓得實惠的背後其實是資本的牟家聚集。
富裕還是貧窮,其間的溝壑比較深,牟氏家族的成功並不是一時之功,也經歷了很多代的努力,這也提醒我們任何成功都來之不易。
在我們追求夢想的路上,也要學習牟墨林的智慧,將所有的資源和潛力都調集出來,為我們所用。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