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賈汗,你知道,生命和青春,財富和榮耀,都會隨光明流逝......只有這一顆淚珠——泰姬陵,在歲月的長河裏將永遠光彩奪目,永遠,永遠。” ——泰戈爾
世界的建築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瑰寶。時間或許永遠在馬不停蹄的向前流逝,但是這些藝術瑰寶卻是無價的。它們靜靜地坐落在屬於自己的領地,接受着萬人的膜拜與敬仰。無論是從建造水平,還是藝術意義來説,它們的存在,都將是歷史上最為璀璨的珍珠,不僅裝點着世間萬物,更是照亮着人類前進的步伐。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百姓頭上就是一座山。那些曾經作為世界榮耀的瑰寶身後。都是無數勞動人民的鮮血淋漓。阿房宮後,是被剝削如山的民脂民膏;萬里長城下,埋葬的是孟姜女夫婿的屍骨;故宮的宮牆柳,以宮人的血肉作為滋養;十七世紀的葡萄園,結出的葡萄用的是黑人的汗水做肥料。一樁樁、一幕幕,觸目驚心,令人無法想象。
泰姬陵是世界最具有觀賞性的古建築之一,而泰姬陵背後的愛情故事,更是讓諸多看客為之落淚感動。但是歷史是不忍細讀的,時代的殘酷永遠超過你的想象。泰戈爾説:“泰姬陵是一顆巨大的眼淚”,誠然如此,世界上更多愛情故事,都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般充滿了遺憾。而泰姬陵的主人公沙賈汗和泰姬,也並沒有獲得最為美好的下場。
一見傾心、福禍相依
沙賈汗是在自己十五歲那年,遇見泰姬馬哈爾的。
那一年,沙賈汗還只是王子,手中沒有什麼實權,雖然過着富貴無虞的生活,但是心中的理想與大志卻遲遲不能實現。
有句話叫做,在自己最軟弱無能的年紀,遇見了那個想要保護一生的人。對於沙賈汗來説,就是如此。馬哈爾就是他想要保護一生的女子。
馬哈爾姿容秀美,性格温柔。就像這世界上所有男子一樣,沙賈汗對馬哈爾一見傾心。他當時就非常想要娶馬哈爾為王妃,只是苦於此時的馬哈爾只有十四歲,還不能夠成婚。因此只好暫時作罷。
如果説,沙賈汗在之前只是一個碌碌無為的王子,在遇見馬哈爾後,他開始努力勤於政務,想要以後能夠給馬哈爾更好的生活。五年之後,他終於如願以償的娶到了自己少年時期愛慕的女子,並且封馬哈爾為泰姬。
他對馬哈爾的愛,並沒有因為五年的光陰而有絲毫的減退。馬哈爾就像一顆珍珠,一抹月光,灑進了沙賈汗的心裏。婚後,他幾乎放着整個龐大的後宮不管,而專寵馬哈爾一個人。
但馬哈爾是理智的,她明白沙賈汗為了得到今天的一切有多麼的不容易。她不允許沙賈汗作為一國王子整日流連於自己宮中。在馬哈爾的勸諫下,沙賈汗開始起兵謀反。
結局並沒有如願以償,沙賈汗失敗了。作為懲罰,他失去了王子的身份,被流放到荒野之處。
那是黑暗的日子,曾經高高在上的王子一朝落難,變成了軟弱可欺的平民。一切追隨者都相繼離去,留下的,只有不離不棄的泰姬馬哈爾。
不僅不願意離開沙賈汗,馬哈爾還發動了自己的父親為沙賈汗暗中助力,使得沙賈汗不至於被逼上窮途末路。
很快,在妻子的幫助下,沙賈汗成功翻盤,奪取了天下。上位之後,他殘忍的殺死了自己所有的手足兄弟,只願意和泰姬相守一生。
天人兩隔,修築陵墓
再次回到權力的巔峯,兩個人的生活非常和諧。泰姬與自己的夫君沙賈汗百年如一日的恩愛,成為了當時沙賈汗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温情。
泰姬19年裏還給沙賈汗生下了很多孩子。沙賈汗在位期間,馬哈爾竟然為他誕下了14個孩子。子孫興旺,妻子温柔,似乎沒有什麼日子,能比現在更幸福了。
但是上天並沒有讓這樣的幸福延續下去,婚後的第十九年,泰姬魂歸天外。
那時她已經為沙賈汗生下了14個孩子,她本來就身體不佳,在跟着沙賈汗流放的期間,受了很多苦,更是遭遇了百般折磨,留下了不可滅絕的病根,生下最後一個孩子時,她已經是油盡燈枯了。甚至沒能夠來得及親吻自己愛人的臉頰,就死在了產牀上。
泰姬馬哈爾的去世對於沙賈汗來説,打擊的程度不亞於一個帝國的毀滅。
他一夜白頭,也為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之前的活力去處理國家大事。他的靈魂似乎也隨着愛妻的逝世而逝世了。
為了為泰姬建造陵墓,他請來了全國最好的建築師。此時的他已經近乎喪心病狂,為了讓建築師也嚐到失去愛人的痛苦,他下令處死建築師的妻子。
一個宮殿的建立,背後是無數個家庭的滅亡。沙賈汗花了整整22年去建造泰姬陵,幾乎用盡了世界上最好的材料。所有的奇珍異寶一車一車的運進這個巨大的陵墓,為了防止世界上出現比泰姬陵更輝煌的建築,他下令砍去所有工匠的雙手。
為了愛情,沙賈汗已經癲狂。泰姬的去世成為了沙賈汗永遠的心魔,他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歷史很快重演,1657年,泰姬與沙賈汗的兒子奧朗則布發動了政變,將父親沙賈汗囚禁了起來,在與中國,沙賈汗時常會把玩一塊紅寶石,不為別的,就因為從這顆紅寶石裏,能夠折射出窗外泰姬陵的倒影。
正如泰戈爾所説的一樣,泰姬陵是一顆巨大的眼淚。偉大的愛情背後,換來的卻是無數的鮮血與鬥爭。你不能否認這是一段偉大的感情,但是同樣無法否認的,還有沙賈汗殘暴的內心。他的温柔已經在此生全部給予了泰姬,給予了自己的愛情。留給後人的,只不過是這顆屹立不倒的“眼淚”了。
文/風吟槍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