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殘暴,劉邦仁義,為何章邯願降項羽,卻寧死不降劉邦?
與項羽同時代的人,對項羽的評價呈兩極分化,有人評價他神勇無敵,但也有人認為他濫殺無辜,殘暴不仁。
項羽的某些鄉人便認為他殘暴不仁。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老們,曾在楚懷王面前如此抨擊項羽: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長老們的抨擊並不是憑空污衊,項羽的軍事生涯中,殺過降,也屠過城,鉅鹿之戰,坑殺秦國降軍二十萬;殺入關中後,對咸陽百姓進行無差別屠殺,並放縱士兵,燒殺搶掠。
項羽甚至像暴君一樣,連進言者也殺。
分封諸侯後,有人建議他定都關中,項羽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拒絕。那人一時氣憤,説了句“楚人沐猴而冠”,沒想到項羽竟勃然大怒,下令用最殘酷的刑法將他處死——烹殺。
誠然,項羽對自己的將士很愛護,將士們受傷或生病,他有時竟會流下真誠的淚水,但項羽對他人的殘酷,已足以使他在世人眼中留下殘暴的罵名。
反觀劉邦,他在同時代人眼中,名聲就比項羽好許多。那些抨擊項羽殘暴的楚國長老,紛紛在楚懷王面前稱讚劉邦,説他是一位忠厚的長者。事實上,劉邦雖然有些粗魯、率性,但整體上不失仁厚。
在戰爭年代,劉邦當然也像其他將領一樣,屠過城,但次數不多。而且,劉邦進入關中後,對關中百姓秋毫不犯,約法三章,甚至連百姓們主動犒軍,都被他婉拒,這一仁義之舉所收穫的名聲,足以掩蓋其以往的過錯,奠定其忠厚長者的形象。
所以當此之時,任何一個普通的秦朝官員和將領,當他們決定不再效忠秦王朝投靠義軍時,面對劉邦和項羽,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劉邦。
事實也確實如此,劉邦攻入關中之旅之所以進行得異常順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大批秦朝官員不戰而降。
然而,有一個人是個例外。
這人就是被譽為“大秦最後的名將”的章邯。如你所知,他沒有投靠仁義的劉邦,卻歸降了“殘暴”的項羽。
那麼,章邯為何要投靠項羽呢?
誠然,章邯決定歸降時,面對的只有項羽,劉邦當時正在西征途中,章邯即使想投降劉邦,條件上也不允許。然而,章邯當時雖沒有投降劉邦的機會,但秦亡後,劉邦給他製造了一個機會。
滅秦後,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劉邦不甘心稱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重返關中與項羽爭奪天下。
項羽早就防着劉邦這一招,封劉邦為漢中王的同時,又將章邯和他的同事司馬欣、董翳封在原關中故地,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以此阻擋劉邦東出。
但項羽萬萬沒料到,他麾下有一個名叫韓信的軍事天才,而他又偏偏投靠了劉邦,還偏偏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在韓信的輔佐下,劉邦突襲關中三位藩王,先後打敗司馬欣和董翳,並迫使其投降,然後將章邯圍困在廢丘城。
章邯即將彈盡糧絕,在劉邦看來,他最好的選擇是投降,反正他已經降過項羽一次,而且現在他的戰友司馬欣和董翳也已投降,他為何不降呢?
鉅鹿之戰時,他手握二十萬大軍,尚且投降項羽,如今,他已是窮途末路,又有何理由不降?按説,他更應該投降。
可事實卻出乎所有人意料,章邯選擇了自殺。也就是説,他寧願死,也不願投降劉邦。投降劉邦有那麼屈辱嗎?章邯為何寧死不降?
事實上,對章邯而言,投降劉邦確實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但這不是劉邦人品有問題,不值得投降,而是章邯已經降過項羽一次。大丈夫不可再辱,投降項羽已經受辱一次,絕不能再受辱第二次。
毋庸置疑,章邯是具備這樣的道德操守的。
當初他投靠項羽,完全是被迫,而不是對秦朝落井下石,追逐利益。一開始,章邯並不願投降項羽,他希望為大秦建功立業,可是,二世皇帝胡亥對他不信任,多次派人到前線指責他。後來,趙高又取代李斯擔任丞相,更是對章邯不友善,還差點殺了他的同事司馬欣。
章邯恐懼,他不想成為第二個蒙恬,無奈之下,只好向項羽投降。
儘管事出有因,但在章邯看來,這終究是一種背叛。章邯因此受到了內心深處的道德譴責。既然不能做大秦的忠臣,那就做項羽的忠臣,如果又背叛項羽,豈不成了職業叛徒?世人將如何看待自己?
這是章邯拒絕投降劉邦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章邯拒絕投降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擔心劉邦不會放過他。
劉邦素來不殺降,連經常吐槽劉邦傲慢的王陵都曾説過劉邦厚道,章邯應該也知道這點,既然如此,他為何還擔心劉邦殺他呢?
因為章邯不同於一般降者。但所謂的不同,不是説章邯能力特別突出,劉邦擔心自己鎮不住他,而是他揹負了太多罵名。
韓信曾對劉邦説,“(章邯)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所以,章邯擔心劉邦為了收買人心,鞏固自己在關中的地位,將他處死以泄秦國父老之憤。
劉邦會不會這樣做?楚漢爭霸,正當用人之際,從這方面看,劉邦不會這樣做。但從另一方面看,劉邦好不容易才獲得關中百姓的好感,如果又招降關中百姓深惡痛絕的章邯,關中百姓當做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