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帝國之殤,源於無知”。這句話對明帝國的覆滅是有着深遠的意義,為什麼説明帝國的覆滅是來源於無知呢?這其實和明帝國末代君王,明思宗朱由檢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已故君王,我們不能以批判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真正為國為民奉獻所有的天子,但是明帝國的毀滅並非一朝一夕而來,而是近百年的政治積弊而導致的帝國吏治、國策和民生等方面的疑難雜症。
明思宗朱由檢的政治經歷太過單薄,政治經驗也極為淺顯,更可怕的是,當朱由檢下定決心剷除魏忠賢等閹黨之亂之時,竟然沒有一個大臣敢站出來,為這個少年天子闡述剷除魏黨之後朝政會變成什麼樣?國家會變成什麼樣?
這些後果並不是朱由檢一個少年天子能夠預料到的,但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大臣,是能夠明眼看得清帝國如今的問題所在。然而,沒人願意站出來,或許是魏黨長期壓迫導致君臣背心離德,也或許是文臣勢力想通過這次的除魏事件後真正掌控權力,是是非非都隨着塵埃落入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勤勉認真的天子朱由檢,卻因為政治經驗的單薄而將自己一步步地推入深淵。
朱由檢是大明最勤奮的帝王
君王的勤勉是一個合格君主應盡的職責,而朱由檢也是被譽為大明最勤奮的帝王;早上五點多就開始工作,學習、上朝、接見大臣、批閲奏摺,一天下來甚至到了深夜都無法入眠。在位16年,每天的睡眠卻很少多於4個小時,在這種高壓的工作環境下,朱由檢是真的將江山命運繫於自己一身。
但明帝國的積弊並非16年可以解決,如果再給朱由檢10年,他同樣也是無法解決,其根源就在吏治已經成為帝國大患,甚至超越了農民起義、天災人禍以及關外滿清威脅。為什麼這麼説?崇禎年間爆發的天災,致使許多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損失慘重,許多的百姓為了生存無奈易子而食,或者説是賣孩求米。
朱由檢下撥賑災物資卻被層層剋扣
在這種狀況下,朱由檢的反應是迅速的,他調撥糧食和賑災物資下放到災區,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些救命的物資卻通過一層層的剋扣,最終到百姓手中卻只是少之又少的米粥,並且這些米粥還只能支撐數月,要知道一個災情從治理到恢復至少也需要近一年的時間,很快百姓連米粥都沒有了,而眼巴巴的指望着朝廷救命。
對於百姓,朱由檢是仁愛的,多次調撥物資下達,但是所收穫的效果確實極為微小,他以天下之憂而憂,卻未曾想過造成如此原因,的確不是他的過錯,而是官員們的過錯;甚至一些官員照常的徵收賦税,對百姓來講,家破人亡和性命堪憂已經成為了常態。
但是官府徵收賦税的做法讓災民們更加不理解,於是無數的災民為了活,選擇加入起義軍,這就是官逼人反,而作為君主的朱由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甚至覺得災民們太過得寸進尺,調撥的如此多錢糧竟然還喂不飽他們的胃口。
大明數次面臨關外威脅
崇禎年間是明帝國最灰暗的時期,不僅百姓面臨極重的壓力,朝廷同樣面臨着極重的壓力,關外的滿清鐵騎多次侵擾中原,遼東將士的開銷成為了帝國財務一項龐大支出,況且不説遼東軍隊的開銷給大明帝國內政帶來的困擾,外部威脅猶如一把利劍壓在大明的頭上。
滿清多次穿過蒙古地界突入大同、宣城一帶的北方防線,而數次差點威脅到京師,多次的襲擾也讓大明帝國財政壓力更加沉重,而我們要知道的一個事實就是從萬曆年間開始,朝廷國庫財政赤字早就成為常態的現實,而到了天啓年間,連年國庫虧損也成為了推動明帝國走向覆滅的一個暗號。
從北方的韃靼和蒙古,再到東北方向的滿清軍隊,而近些年出現的天災人禍,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糧食的投入,那麼糧食和資金從哪裏來?當然是從民間來,也因此,民間的賦税在明帝國後期一直是居高不下,並不是朝廷刻意壓榨百姓,而是帝國真的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能夠保存帝國實力就是最好的結果,有國家才能有百姓,明帝國的國家地位明顯是高於百姓地位的。
朱由檢殺魏忠賢,殺早了
當然了上通下達的政令到了明帝國末期,早就成為了表面上的功夫,底層官吏們以站隊為榮,能夠巴結某個權貴或者閹黨首領,那麼就是他們青雲直上之時,於是官員們無心搞好地方建設,反而把精力都投入到政治鬥爭之上,而造成這種政治亂相象,不僅是因為後期皇帝們的不作為,更關鍵的是廠衞制度攪動朝局越來越亂,這種後果就是官員們被壓迫許久,一旦扳倒面前這座廠衞大山,那麼迎接他們的就是光明的前途。
朱由檢在剷除魏黨決定上是沒有錯誤的,但他錯就錯在太早了!為什麼這麼説?朱由檢17歲的少年,真的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擺平得了朝廷中一羣奸猾的老油條官員?政治的險惡,朱由檢又品嚐多少呢?魏黨之所以幾朝的輝煌,難道真的是君王們的昏庸不作為?其實並不是;很多學者認為,魏忠賢必須除掉,但是要掌握時機,殺魏忠賢殺早了。
“廠衞”維持大明朝廷百年勢力平衡
“廠衞之亂”已經延續了近百年的時間,幾乎每個君王上任都會清算上一朝的廠衞權勢,並且培養起自己的勢力,那麼培養勢力對抗舊有的勢力,那勢必就需要賦予一定的權力,所以君王們就需要給出一些權力給新的廠衞機構,在這種廠衞權勢的逐漸積累中,廠衞成為了帝國權力的另一種核心,到了末期,這個核心就歸於魏忠賢統轄。
那麼,魏忠賢真的是十惡不赦的大宦官嗎?至少比起前幾任君王和朱由檢而言,魏忠賢的存在,恰好是明帝國命數延續的重要支點,魏忠賢具有豐富老練的政治鬥爭經驗,並且長期的掌握朝政,他身上的威信也是朱由檢所不具備的,魏忠賢在任雖然禍端不斷,但是對待邊患問題和朝廷政治問題,魏忠賢是做到心中有數,能維持勢力平衡。
遼東許多優秀將領還是魏忠賢所培養的,而朝廷中東林黨,為何在魏忠賢在世時期不敢造次,就是因為魏忠賢政治手腕非常厲害,東林黨只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絲毫不敢僭越職責之外。
朱由檢剷除魏忠賢,打破朝廷權勢平衡局面
在這種微妙的強人平衡下,明帝國的運作雖然困難重重,但不至於迅速頹敗;朱由檢上位後剷除魏忠賢太快了,快到他自己根本沒有培養自身的勢力,以及具備熟練的帝王之術,自認為背靠東林黨就可以挽救明帝國的頹敗,事實上這是最大的錯誤。
君王歷來都是孤獨的,他們是不可以和官員走得太近,而權勢的平衡也是帝王應該做到的本職工作,但這些朱由檢都並未做到,反而越做越錯,最終的結局就是自己所信任的東林黨把魏黨的勢力消化殆盡,而胃口還不滿足,轉眼就把手伸入了武將集團的權勢,甚至還伸入災民的口袋裏,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禍國殃民。
如果朱由檢再等個十年,藉助魏黨的勢力逐漸壯大自己,等到魏忠賢老邁去世,那麼朱由檢完全是有能力,將其勢力消化到自己這邊來,而不是被東林黨給瓜分。在處理魏黨事件上,朱由檢的執政缺陷暴露的明明白白。
朱由檢誅殺袁崇煥痛失軍心和士氣
東林黨代表的文官勢力已經滲透到邊將勢力之中,對於大明帝國而言,邊關的軍隊是大明最後一道保障,沒有他們,大明是不可能支撐得住16年。但是朱由檢一直沒明白這個道理,誅殺名將袁崇煥,痛失遼東軍心和士氣;聽從東林黨的慫恿,壓制有功將領,也導致了許多將領無奈轉投滿清,這些並不僅是朱由檢的年輕,而是他真的到死都看不清真實的形式所在。
而他的哥哥天啓皇帝,雖然也較為昏庸,但他明白既然自己治理國家水平一般,那不如就把國家交給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自己扶持閹黨勢力監督,既能保證國家權力的平衡,也能讓國家缺少君王同樣可以運轉,所以,天啓年間,雖然明帝國也是禍患眾多,但是並沒有大的禍患能夠威脅到皇權、威脅到明帝國,這就是天啓的過人之處。
結尾
但朱由檢想不通,他憎惡閹黨,卻無法遏制東林黨,這就是他執政時期的最大敗筆,永遠達不到權勢的平衡,東林黨一家獨大,而自己的皇權卻沒有與之抗衡的實力,連最後駐守京師請求官員們眾籌軍費組建軍隊,這些所謂的東林黨都不願意掏出自己的身家,由此可見明帝國的積弊已經到深入骨髓的地步。
朱由檢16年的勤勉和努力,並沒有挽救一個帝國的衰敗,總結而來的原因就是,朱由檢在對待國家集權上,自認為已經做到上通下達的效果,但實際上,他所做的一切反而讓國家積弊迅速發酵,而缺少政治強人的續命,大明帝國最終走向了覆滅。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