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垃圾分類可獲得積分,不僅能兑換綠植等獎品,還與素質教育學分掛鈎。《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天津美術學院作為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智能分類等校園垃圾減量及無害化處理試點,上線了“智能垃圾分類與素質教育互聯平台”,打造“互聯網+垃圾分類”的新模式,師生足不出户便可實現可回收物的處置。
教學樓中,智能垃圾箱的藍色箱體一字排開,主要收集紙張、金屬、塑料、織物等四種可回收物。師生只需把可回收物按投放種類放置在智能分類垃圾桶頂部的托盤上,拿出自己的身份二維碼在感應口一刷,手機上便會顯示這次根據投入垃圾的重量所獲得的獎勵積分。
“1公斤紙張或金屬等於10個積分,1公斤塑料瓶等於15個積分,其他可回收物1公斤等於5個積分……累計50個積分就能兑換獎品,積分1000以上還能換綠植呢!”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研究生一年級學生李然鑫嫺熟地説。
如今,校園裏很多學生都熟悉並熱衷於通過這種方式處理可回收物品。而且通過李然鑫等志願者早晚高峯時段指導分類,學生投放精準率明顯增強。
“美術專業涉及的教學耗材種類繁多,集中堆放清理起來難度很大。智能平台上線後,學生們自己就能處理掉一部分可回收物品了。《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週來,明顯感覺垃圾比以前少了許多。”同為志願者的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研究生一年級學生侯曉慧説。
“每次投放的數據都會被收集到平台,通過每天的數據,學校就能檢測垃圾分類的效果。”美院基建後勤處處長賈羣祥告訴記者,學校還組建了兼職監護隊伍,物業每日檢查垃圾分類投放質量並及時反饋;把垃圾分類納入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學分,根據學生完成情況納入其學期末的考核,若素質教育學分不夠會影響畢業,多措並舉督促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認知習慣和行為習慣。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