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課堂今天玩“刮刮樂”了嗎?最近,這款智能白板小遊戲在一些中小學“火”了。你刮出“辣條”,我刮出“試卷”,他刮出“考題”……學生只要站在智能白板前用手指輕鬆一“刮”,被色條遮擋的內容就顯現了出來。智能白板、教學一體機、“掌控板”,這些放在十年前難以想象能出現在中小學課堂中的設備,已經為越來越多教師所熟悉。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學生在機房上課。資料圖片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推動時代變革,教育能否跟上腳步?教育部在2019年發佈的《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髮展新機制,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全國已有超過80%的中小學學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一塊屏”服務教育教學的能力不斷增強。
那麼,教師使用新技術還“順手”嗎?信息化“神器”的出現究竟如何改變傳統教學生態?面對新的教學“神器”,教師應如何處理“舊”與“新”的關係,讓技術更好“物盡其用”?記者進行了採訪。
課上課下,新技術帶來新變化
“這是一款專為老師設計的互動式課件製作工具,只需簡單操作,老師即可將想法以生動的方式呈現。”這是某品牌智能白板的廣告詞。白板操作好學嗎?記者發現,只要網上搜索該品牌白板名稱,其具有的“課件雲同步”“學科工具”“思維導圖”“課堂活動”等功能的操作講解視頻就很容易找到。
“本來是用白板做課件,結果自己玩得忘了下班。”微博上有老師這樣留言。記者注意到,不少學校還組織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相關培訓,帶動教師“實操”設備。在一次論壇上,希沃教育研究院院長鬍婷玉透露,包括希沃白板在內的希沃教育信息化的設備已覆蓋全國160萬個教室,服務教師數量達770萬人。
“信息化工具在我的語言教學課堂中的運用主要還是PPT和視頻,此外,依靠多媒體設備,可以實現手機和白板同步,便於當堂反饋學生在文字表達等方面的情況,在寫作課時常用這種方式幫助學生修改作文。另外,在白板上書寫‘板書’可以生成圖片文件,學生回家可以重複使用。”上海市曹楊二中英語教師宗華説到這些設備“信手拈來”,“另外有些課程學生如果在課上沒有聽懂,我們還有配套的空中課堂,學生回家可以再學一遍。”
互聯網、信息技術、智能化工具不僅改變了上海的中學課堂,還為贛西山區的學生們帶來“工程師”的夢想。2014年開始,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的科學課教師李學戰就帶領着孩子們利用收集的廢舊材料做手工,學生們的手工製品多次參加國內創客比賽並獲獎。如何啓發孩子們的創新靈感?App、網絡資源成為他的選擇。
這學期,李學戰帶領孩子們做手工橋。“在教學中我會使用‘學習強國’App裏的資源,中國建設的很多橋樑是世界領先的,在搜索欄搜索,就會出現好多圖片和視頻,我會將它們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樣式的橋,如懸索橋、斜拉橋、拱橋,指導學生畫圖紙、根據力學原理動手做模型,做完後還會評選‘優秀工程師’,學生做到下課都還不願走呢。”
讓新技術延展了時空的不僅是課堂,還有課堂前後的教研環節。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數學學科高級教師劉豔京表示,疫情以來學校通過建構教研組線上研究共同體,將原來的校本研修方式改為線上會議的模式,並以教研組為中心,彙集當下教學的問題形成研討專題,以備課組為單元開展集體備課,集中力量聚焦學科核心問題的解決。劉豔京介紹,線上工具成為她與同人們分享經驗的常用途徑,“此外,我們還探索了跨學段章節整合內容、按照主題性任務確定主題、基於跨學科綜合任務確定主題等新教學模式”。
新“神器”用對用好需結合教學實際情境
有了PPT、多媒體,傳統的板書還需要嗎?運用了“新武器”,是不是意味着拋掉舊工具、舊教法?
▲江西省蘆溪縣上埠鎮盧德銘小學,老師用智能教學一體機給孩子們上課。資料圖片
“‘skateboarding’‘skiing’‘skating’都是比較刺激的運動,那麼誰能告訴我它們分別對應的是哪個圖片呢?”宗華正在給學生上詞彙課。“我想應該根據教學實際對信息化工具進行選擇性的使用,不同課堂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呈現動畫、圖片時會用PPT,例如講解一些詞語時藉助圖片就會更加直觀,讓學生更容易產生聯想和對應。但平時我還是用傳統的黑板板書更多,因為語言課堂更多是一種交互,強調師生的互動,板書可以做到即時性的呈現,而PPT很難呈現即興的內容,當然用智能白板也可以實現記錄,但其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宗華表示。
據宗華介紹,其所在的學校還設有專門的語音教室,但在那裏主要進行主題操練和高考題型的模擬訓練,自己平時教學並不經常使用。“我認為提升學生聽説能力還是要通過日常每一個單元的教學來進行,每節課上聽老師講的過程就是‘聽’,自己的表達就是‘説’,教材的聽説板塊已經設計得很好,也有不錯的配套資源,重要的是把資源用好。”
而劉豔京則認為,相比傳統工具,新技術如果充分用好能大大增強教學的交互性、體驗性。她表示,學校為更好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推動建設數字教室,可輕鬆實現錄課和直播。同時也能夠實現自由手寫識別、視頻播放、動態的超鏈接,視頻的鏈接可直接導入課件,還可利用實時在線的資源庫,擴大學生交流和互動的範圍,便捷地將學生代入到體驗式的學習中。
“例如在課堂上老師用PPT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把事先預設的內容放出來,有人可能問,只呈現老師預設好的答案,是不是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若要注重學生現場生成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答案利用軟件進行剪切,投屏到剛才展示的PPT中,根據需要放在任何的位置。學生的回答如果缺乏邏輯性、嚴謹性,可以剪切部分的內容來調整順序。從前數學課講二次函數,老師會在黑板上畫出圖像平移過程,現在通過軟件可以‘克隆’一個一模一樣的函數圖像,實現圖像的平移。此外,還可以讓同學猜想,通過還原進行驗證,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困難知識的難度。”
新趨勢下,教師需主動迎接角色轉變
那麼,教師如何適應、看待這些改變?
“當前教學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階段,需要我們不斷優化教與學的策略,讓這些內容服務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的教學設計,同時讓我們的教學設計能夠基於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上促進老師對教學的研究,提高我們課堂的時效性,提高教學效果。”劉豔京表示。
“未來的信息化可能也是教育的必然,信息化可能會更多體現於線上教學輔助線下教學的一種模式,但它不可能取代線下教學,更多作為一種輔助形式呈現。現在越來越提倡遠程學習、自主學習的‘e-learning’,提供更多專題性、補充性的資源,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進一步學習。”宗華表示,“今後學生更需要自主學習、獨立學習,所以我想信息化手段也將會是他們離開學校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方式。”
“我想,把PPT用熟練,白板用好、微課做好,只是1.0階段,而2.0版本應當是新型的教學模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説,“未來,基於數據的精準學習、混合現實、虛擬現實將實現真正的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實現個性化學習、差異化教育。”
“如何理解未來教師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有兩個發展趨勢。一是分化,將來可能既有教學的講授師,還有學生分析師、學習指導師、問題診斷師,會有不同的角色。二是綜合,隨着時代發展,學科知識的跨界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我們老師要一專多能,例如不僅僅數學教得好,技術也要好,同時具備設計跨學科課程的能力。我想,未來教師不只是教學的‘師傅’,而是重組課堂的設計師、連接世界的策劃師,要把全世界最優秀的資源引向學生。所以教師可能需要主動迎接這種改變。”曹培傑説。
來源:東大街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