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有遠見的家長,要懂得將教育從“填鴨式”轉變為“個體式”
時代正在以“質變”的方式向前發展,家長們無法否認,但目前而言,教育的方向尚未出現什麼大變化。
馬雲曾經就“未來的教育”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未來將會是一個機器人的時代,他們比人類聰明、力氣大、不需要休息,但永遠無法趕上人類的智慧。如果不着重培養孩子的個性化和特色化能力,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最好的自己,未來就會被機器人取代,難以就業。
其實這種説法也很有道理,技術變革的時代,教育也必將變革,才能跟得上時代。
因而,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而應當把重點放在“育”上,這一直是我們所欠缺的。想要戰勝機器的芯片,人類必須擁有偉大的新和愛。即除了智商和情商之外,愛商也是需要着重培養的。
孩子不應當再是流水線上的學習機器,而應當追求創造力和想象力,成為完整而幸福的自己。
其實家長們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們也在踟躕,這是時代和社會帶來的焦慮。
如果不跟其他孩子一樣接受“應試教育”,萬一考不上好大學,豈不是一切都白費了。沒有這個前提,還哪來的發展和就業呢?
於是,他們便產生了先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而後再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想法,可這完全脱離了實際,換句不好聽的話叫“做白日夢”。
就像“富士康”一樣,最初想的是走簡單的代工路線,而後慢慢向自有品牌的方向發展,可最終只是處境尷尬。
和“填鴨式教育”一樣,富士康的這種代工路線表面簡單又安全,但隨着時代變更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哪怕應試教育一直在做着不痛不癢的改革,可根本仍然以考試成績為考核標準,孩子被灌輸了此類思想,為了拼命向前衝,最終仍然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廢物”。
再想讓他自由地發揮想象力,腦袋裏也只能是固定化的公式了。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思想鋼印”的定義,這是知名小説《三體》中提出來的。
“當某個信息進入大腦,通過刺激神經元網絡的某一部分,能使大腦不經過思考就做出判斷,相信此信息就是真的。”
換言之,填鴨式的教育就是在給孩子打思想鋼印,讓他們不必經過豐富的想象,就能得到統一化的標準答案。
1)填鴨式很難做出改變,這是“反人性”的
填鴨式教育從本質上來説,是一種快速且回報高的方式。
這個詞來自於養鴨人的飼養方式,為了省時省力且讓鴨子吃飽,會將含糖量極高的柱狀飼料直接塞進鴨子的嘴裏,達到快速增肥的目的。
比如給孩子一套具備標準答案的試卷,而後經過不斷的考試訓練,包括月考、期中、期末,最後達到高考良好發揮的目的。
為了高效率完成這項事情,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修煉出了最基本的素質,即通過死記硬背以及長時間思維固化的練習,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即使一直在喊着“減負”,家長們擔心孩子被落下,還是會花錢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每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而孩子們通過這些時間獲得的價值,可能短期看來是最大化的,但長此以往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意願。
如果能通過尋找答案的方式直接解決問題,誰還願意發揮想象力去做那些不一定會成功的事呢?
因而,習慣了填鴨式的教育,再想做出改變,實質上是反人類的,這也可以從“富士康”的模式得出啓發。
2)孩子興趣低下,成為流水線上千篇一律的“學習機器”
孩子短時間內被灌輸太多知識,無法全部吸收,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慢慢消化,很快就會將興趣消磨殆盡。
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記憶和反覆訓練之後,逐漸弱化了孩子本身的思維和理解能力。
不標準的答案,會讓孩子的創新受到質疑,當他們面對未知的問題無所適從時,便會選擇放棄,將自己嵌進千千萬萬個“好學生”的模子裏。
在成長的黃金時段捨棄掉高級思維能力,而用來記憶,錯過此良機,孩子就成了千篇一律的“學習機器”,再想培養邏輯思維就為時已晚了。
前文已經説過,填鴨式教育是不適應未來社會的,有遠見的家長,應該及早進行改變。
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裏,有個很現實的觀點:父母其實也知道各種教育方式的利弊,而他們最終選擇的,都是自己認為最優的。
這沒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裏,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年代,需要孩子儘快學到知識,多多刷題快速獲得好成績,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關於這種聯繫,有一項數據調查提供了證據:
同樣作為工業化國家,九成以上的中國和俄羅斯受訪者認為勤奮是最好的品德,而德國父母們只有不到三成。
也就是説,填鴨式教育的確是最適合過去幾十年的方式,但問題在於,孩子們是為未來服務的,而未來正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朝數據化發展。
孩子們接受教育,功不在當下,而應當看未來,因而提前調整腳步才最為重要。
為何設計師的薪酬要比工匠更多?這是想象力思維相較填鴨式教育的優勢,而未來的經濟模式,也將以設計為上。
■“華為模式”的成功已是先例
華為現在幾乎已經成了中國企業的代名詞,而它之所以能走到現在這一步,是長期技術投入的成果。
也許一開始,這些風險性高的投資相比富士康穩妥的賺錢模式,並不被人看好,但它真的走出自己的路來了。
如果你認為孩子天生具備較高的思維能力,為何非要磨平他的稜角,成為人人都能效仿的“普通孩子”呢?“個體式教育”也挺好的。
當然,大家不要誤以為我批評填鴨式教育,是在提倡“快樂教育”。實際上,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一直以來,大家對快樂教育的理解也有所偏頗,孩子自制力不高,完全以他們快樂為標準,如何才能習得知識。
而其錯誤,日本寬鬆世代的“平成廢物”已經提前幫我們試過了。任何一種走極端的教育方式,都將迎來失敗。
“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説了無數遍,可仍舊很少有人做到。
簡單理解,最好的教育就是“育人”,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是,不破壞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孩子需要學知識,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不懈,但家長不能以成績為唯一考核標準。
就像馬雲説過的:情商高的孩子往往比較淘氣,成績不會太好,而成績太好的孩子又太千篇一律,因而一個班級中最可能成功的,是第十名左右。
我們引領孩子學習的大方向,卻不強求他們必須考到多少分數,只要付出了努力和思考,成為了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説到底,很多人的工作真正用到課本里的知識有多少,最後能勝出的,還是那些思維頂尖的人。
希望你是這樣一個有遠見的父母,不要再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適應未來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