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學科“自立門户” 還有這些難題待解
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越來越依賴於交叉學科。生物化學、納米科學和人工智能等,其實都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近日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釋放出消息,我國擬增加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至此,我國研究生學科門類將增至14個。
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由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和本科生學科專業目錄組成,其中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三個層級。這一專業目錄,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多次調整。
“增設交叉學科門類,賦予了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同等地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指出。
學科門類有了,接下來就是佈局一級和二級學科,進行人才培養。
科學創新越來越依賴交叉學科
我國目前已有13個研究生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和藝術學。
此前,交叉學科雖然並沒有出現在專業目錄上,但“江湖”上已有它的身影。2009年發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就規定:“交叉學科按照目錄外自增設二級學科的程序進行設置,掛靠在所交叉的學科中基礎理論相近的一級學科下進行教育統計。”這實際上賦予了高校自主設立交叉學科的權力。
根據2019年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公佈的《普通高等學校自設交叉學科名單》,各大高校已經開設了500餘個交叉學科。
“高等教育有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這是一種世界性趨勢,早已有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周洪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的形勢下,這種趨勢顯得更為突出,適應趨勢的需求更為迫切。李立國則指出,交叉學科是學科知識高度分化和融合的體現。最近25年,有近5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獲獎成果都屬於交叉學科領域。
可以説,科學上的突破和創新,也越來越依賴於交叉學科。畢竟,學科之間並非界限分明,甚至大多數時候,這種界限都是流動的。生物化學、納米科學和人工智能等,其實都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不過,按照現行制度,學科專業目錄是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開展人才培養與學位授予工作以及進行相關教育統計的基本依據。曾有學者呼籲,在目前我國學科專業設置中,新興交叉學科難以找到自己的學科位置,發展得不到政策鼓勵和制度保障。有了正式身份,交叉學科就能爭取更多資源,發出更大的聲音。
學科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和管理
在交叉學科被正式列為學科門類之前,相關高校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實踐已經進行了多年。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偉把它分成了三種培養模式:項目依託型(學校撥出專項名額,開設交叉培養項目)、機構依附型(依附於專門實體平台或者研究機構)和學科依賴型(已存在或新設的二級學科)。
他曾深入調研過一些高校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情況,發現研究生交叉培養面臨功利性和簡單化設定的困境,一些高校的交叉培養成為推動某些領域科技創新活動的資源獲取手段。
吳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曾有高校相關負責人向他坦言,交叉學科發展最大的阻礙來自機構設置,“小單位山頭林立,彼此之間會有隔閡和事務牽絆,合作比較困難”。實驗室能否開放,其他學科或者學院的課程能不能選這些事,都需要費勁協調。
畢竟,如果教師編制、資金以及設備等由不同學院提供,基於不同機構設置的管理體系,會阻礙交叉培養的實現。
而且,在項目制的培養模式下,招生和培養其實是分離的。
對此,周洪宇坦言,現在的交叉學科教學,主要還是由不同學科老師在進行。“如果學科之間的跨度不大,屬於一個學科羣,相對來説還比較容易。但一些學科之間界限非常明顯,老師要在這些學科間做到‘出入自如’,就很難了。”他表示,高校教師本身接受的就是專業化、精細化的教育,要適應新的培養模式,其自身的認識和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在學生要畢業時,問題又來了。一些還沒摸索清楚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往往還未建立交叉學科專家庫。學生的畢業論文若送往單一領域專家處進行評審,可能會“不受待見”。
吳偉感慨,如果學校缺乏強有力的交叉學科管理部門或者委員會來統籌規劃和管理,在學生培養方案如何制定、學生出口標準如何設定、課程體系如何設置等具體操作上,都會面臨重重困難。
“提高跨學科教師自身能力,做好跨學科專業的評價工作,都是未來需要探索的課題。”周洪宇説,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應該下大功夫研究。
培養機制設計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
那些從交叉學科畢業的研究生,都去了哪裏?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以下簡稱交叉學院)成立於2006年,是國內最早發展和設立交叉學科的機構之一。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運行,學院已經持續穩定的培養了多屆全新設立的交叉學科畢業的跨學科交叉型學術人才。
記者從2019年該院老師撰寫的《理工類交叉學科人才就業狀況分析——以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為例》的文章中看到,2013年到2018年的就業系統數據顯示,北大交叉學院的學生就業領域廣泛,約60%的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參加工作,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選擇去國外或者在國內頂尖學府從事科研工作。
雖然就業形勢良好,但無論是自我認同感還是社會認同度,都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交叉學院的教師指出,有明確學科招聘需求的企業單位對交叉學科的畢業生,往往會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偏見。交叉學科背景的學生與傳統單一學科學生相比,學科歸屬不明確,有時會出現邊緣化、被動化的局面。
即使交叉學科被正式納入學科目錄,要解決的問題仍有很多。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出,交叉學科的高層次人才應當如何培養,牽涉的領域錯綜複雜,將是擺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大挑戰。他指出,需要在課程設置、導師選聘等方面樹立交叉學科意識,完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規章制度,健全交叉學科指導委員會、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體系,解決導師參與積極性等問題。
吳偉認為,高校應有統籌管理機制統領全局,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保障交叉培養的實施;從入口處篩選優質生源,從出口處把關培養質量,讓培養過程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支撐保障機制作用於培養過程,為交叉項目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資源。“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設計培養機制,改善培養效果。”他強調。(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