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青少年,給大家的印象常常是活潑、陽光、積極、有朝氣的,而現實中有的青少年,卻選擇了在花兒一樣的年紀,用難以理解的自殺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2020年5月6日,古城西安一名9歲的美麗的原本活潑的可愛小女孩,因為無法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縱身從15樓跳下,自殺身亡。
而她留下的遺言裏寫着:
“媽媽,對不起”
“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
就在不久前的6月8日,又發生了類似的悲劇,安徽宣城市一名13歲的小學生,那天晚上就像平常一樣,吃過晚飯,寫完作業,還玩了會兒,然後洗澡準備睡覺。父母卻在不久後,發現孩子在洗澡間用跳繩上吊,後來搶救無效死亡。
(圖片截自新浪微博)
警方在後續的調查中,發現孩子曾用手機搜索自我捆綁的相關信息。
近年來,有關青少年自殺的新聞屢屢出現於媒體新聞中,許多人在震驚、哀嘆的同時,也不禁感嘆,現在孩子們怎麼越來越脆弱了,遭受一點點挫折和打擊,就要選擇自殺。
其實,在這一起起青少年自殺事件的背後,都有一個疾病在青少年人羣中若隱若現——抑鬱症
據世界衞生組織發佈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問題》報告稱,抑鬱症已超越艾滋病毒等因素,成為全球青少年致病和致殘的頭號原因。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
對於抑鬱症,家長們不得不防!
當孩子有這些症狀要警惕許多家長都覺得,抑鬱應該離他們的孩子是遙遠的。
青少年時期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是對一切事物都抱有濃厚興趣的人生階段,怎麼可能抑鬱?
事實上,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諸多因素都可能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影響:
1.遺傳因素
父母有抑鬱病史或共患其他精神疾病的,孩子發生抑鬱的幾率將比正常人羣大。
2.個性認知心理因素
有的孩子對他人評價很敏感,自我認知比較消極,適應人際環境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容易在遇到挫折事件時產生抑鬱。
3.家庭、社交、教育等因素
家庭不和睦、曾被欺辱甚至遭受性虐待、父母離異或分居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良的教養方式,如嚴厲懲罰、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也將導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鬱症狀。
可以説,青少年時期的心理,比成熟的成年人更加敏感脆弱。
家長需要意識到,有時候孩子看起來像在鬧情緒的行為,其實是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家長在生活中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表情、行為、睡眠等方面情況,如果出現下列問題,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患上抑鬱症了:
·經常獨自哭泣或流淚;
·反常的煩躁、憤怒,對他人抱有敵意;
·對以往的愛好失去興趣;
·飲食和睡眠習慣突然改變;
·經常流露出悲傷和絕望的情緒;
·在學校表現不佳,成績突然下降;
·身體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疲勞感;
·退出家人和朋友的交際圈;
·無緣無故的自責和內疚感;
·自我傷害,如割脈、燙傷自己;
·經常談論死亡話題或有自殺的想法。
懷疑孩子有抑鬱症怎麼辦?首先,家庭、學校及社會應當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教育、成長環境,不讓抑鬱症有發生、發展的“温牀”。
日常生活、學習中教會孩子應對挫折的方法,告訴他們很多時候遇到挫折並不一定是自己的錯誤,不要過度自責;
鼓勵孩子與同齡人在一起玩耍,讓他(她)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努力提高家庭關係的親密度,多組織家庭活動,父母的矛盾不要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等等。
醫生也提醒家長們,青少年抑鬱症很多情況下難以通過自我調整治癒。
一旦抑鬱發生,家長要幫助孩子直面抑鬱。千萬不要引以為恥或“諱疾忌醫”,儘早帶孩子去專業精神或心理機構,及時就診、積極治療,避免那些新聞中的悲劇發生在孩子身上。
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最常見的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目前主張:
- 輕度抑鬱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酌情使用;
- 中度及重度抑鬱,以藥物聯合心理治療方案為主。
規範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孩子改變原有的負面的認知、觀念、想法,並且幫助孩子表達、疏解壓抑已久的情緒;
而適當合理的使用抗抑鬱藥可以減輕抑鬱症狀,促使患者更快的恢復,儘快消除悲觀、消極言行。
抗抑鬱處方藥物需要專業精神科醫生根據病情開出。
覺得文章有用
記得點贊+關注
轉發給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