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現在的錄取方式有掐尖嫌疑,20年前錄取考生盲填志願,許多高分錄取到一般的大學,而象北大等名校錄分低至一般高校100分,現在也提倡本科合併錄取,意思那時的做法值得借鑑,果真如此嗎?
從1993年江蘇省的第一批本科院校理科錄取分數線來看,當年的北京大學爆冷,錄取20人,最低分數線和最高分數線相差將近100分,而且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大、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分數線都超過了北京大學,全國很多高校的最高分考生都可以輕鬆進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然而正是存在信息不對等,以及高考填報及錄取分數線等各種不確定性,讓全國各大高校的生源質量差距並不明顯
顯然,這是還不懂我們高考改革的真個過程,還不懂為什麼要改變以前那種盲填,如果再回到那個時期,就有點太不瞭解高考的發展史了。
誠然新高考改革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錄取方式的變革。錄取作為高考的一部分,也影響着高考志願的填報等。一本、二本、三本合併錄取也作為重點被列為改革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大多數省份實施了一本、二本或者二本、三本的合併。這些變化無疑也影響到考生志願的填報。
對考生的影響
以前由於3個分數線的存在,考生參照點較多,填報志願時學校相對少,分數線參照較近,高出分數線多少分容易比較,報考院校不多容易失誤,更重要的是分數線下,考生沒有機會報考,加之,後面的補錄,可以保證分數高的考生優先錄取。當這些分數線去掉時,參照只有一條分數線,並且線上多少分差距較大,學校較多,選擇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同樣一所院校,比如一本院校,原一本線下的考生就有報考機會,由於志願填報本身的投機性,該生也就很有可能被錄取,這種現象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現的。也就是説對原分數線在一本、二本線附近的考生,很容易出現報考失誤。較低分數的考生錄取的學校好於較高分數的考生。那為什麼還有合併錄取呢?
合併錄取的初衷
合併本科錄取批次,最多的是希望不給高校分個三六九等,處在同一個平台發展,誰能發展好誰就招收優質生源。更有人説:高校招生分為一本、二本、三本這種直接把本校院校分類的做法,讓目前國內存在大量的就業歧視等現象,也讓國內高校的生源質量差距越來越明顯,因此廢除高考招生一本、二本、三本的做法,可以讓一些優質的二本、三本藉助生源質量提升,讓國內一流高校的數量繼續增多。希望高校重新洗牌來一個自由競爭,再重新發展,優勝劣汰。
20年前的“盲填”
高考錄取也是經歷了一番改革的,20年前,大學較少,錄取採取以志願優先原則,那時,大家普遍認為個人從事的職業是關鍵,因為,考上大學基本就是鐵飯碗,大學的好與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考上。在志願優先下,關注志願是關鍵,分數是以考上大學為標誌的。志願填報分為考前填報、考完試估分填報及考試結束分數公佈後填報,志願以梯度志願為主,這種志願填報方式每年都造成高分滑檔和學校空額,也就是有學校也有沒有人報的現象,對招生及考生都帶來不利影響,到後來,才實施分數優先的原則,實施了平行志願,保證了考生利益。
20年前的錄取想解各高校生源差距的問題,實屬於當時的現狀。如果現在想通過這一做法實現高校生源差距減小是不可能的,在這幾年的發展中,高校本省差距在拉大,也形成了雙一流高校、地方重點高校等層次。已經無需人為去實現高校生源的一致性。
大學要分類,雙一流建設
實際上,按照人才的需求,高校應該分類建設,劃分出幾個層次來,至少分出研究型大學、實用技能型大學,再分幾個類別,還要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步伐,強校更強,我們培養大學生就是在選拔人才,為何還要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