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落實“雙減”,不能自説自話

近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將委託有資質的、信譽度高的第三方機構開展學校落實“雙減”工作的獨立調查,並利用督導監管的平台,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暢通羣眾反映意見的渠道和途徑

低估政府推行“雙減”的決心。教育部今年工作要點中,“雙減”依然是重中之重。“雙減”一方面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另一方面是減輕校內作業等負擔。就目前來看,通過強力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的成效相當的明顯,去年底教育部公佈的數據表明,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 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 84.1%,留下的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為非營利性機構。然而,雙減最怕“按住葫蘆浮起瓢”,校內負擔怎麼減,誰來監督,也是一大難題

實行“雙減”,很難指望從內部監督,或者直接由教育主管部門監督也有弊端。在找到很好的素質教育實施辦法之前,學校依然有用簡單的時間投入換來分數收穫的慣性衝動。以往自查報材料方式由學校自己查自己落實“雙減”情況,效果很難奏效。而直接教育主管部門畢竟和主管學校利益關係千絲萬縷,也未必有強烈的推行“雙減”意願。那麼,由專業第三方機構開展獨立調查,將其利益與雙減效果深度捆綁,可謂監督學校落實“雙減”的創新有效做法。

引入第三方監督,換句話説,也表明了教育部“整合社會力量抓雙減”的強烈意志。如何監督學校推行“雙減”,是細活專業活,需要有“中立”的專業力量介入。而教育部委託專業監督機構督查學校推行雙減,等於是用購買高端服務的形式,“讓專業的機構做專業的事”。可以想見,這樣的機構“專業性”和“中立性”都要兼顧,既不能擾亂學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又要用客觀中立確保“一碗水端平”。換句話説,教育部對這樣的“雙減專業監督機構”也要做好篩選監督,確保“外來的和尚能唸經”。

如今看來,“雙減”一要整頓削減校外培訓機構,二要讓學校自覺推行“雙減”,三要讓家長和學生建立“不過度學習少補課”的自覺。前二者已經有很好的機制實施,如何讓家長擁抱素質教育,不再“悄悄地補課”,關係“雙減”的成功與否。歸根到底,還是要改革教育教學評估方式,深化升學考試制度改革,讓校內外補課等於是做無用功,唯有此,讓“補課熱”從外到內降温,才能迎來“雙減”的蔚然成風。(程振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5 字。

轉載請註明: 學校落實“雙減”,不能自説自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