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評論:錄取通知書設計別“用力過猛”
據媒體報道,近日,多所大學發出了今年第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些通知書創意指數繼續拉滿,不僅代表收穫,也種下希望:南開大學的蓮子錦囊;哈工大加嵌自主研製的寶石,寓意“寶藏大學等着寶藏男孩女孩”;中山大學校園定製版羊城通,隨贈雲南普洱茶,被譽為“十年寒窗的大禮包”……
一紙錄取通知書,對考生來説意義重大,也藴含着極大的教育價值,很多人都會珍藏終生。近年來,不少高校努力提升錄取通知書背後的價值,從堅持十幾載手寫錄取通知書,到用學校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製作錄取通知書,再到選取學院科研作物種子同通知書一起寄到新生手裏,可謂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然而,這些錄取通知書在贏得肯定與讚譽的同時,也遭到了“形式主義”的質疑。無疑,任何事物都存在於一定的形式之中。判斷是否屬於形式主義,關鍵在於形式背後的內涵。如果只是走過場,或為譁眾取寵博人眼球,大抵是形式主義;如果滿懷敬畏,借形傳神,那麼形式本身就具有了一定內容意旨和情感價值。
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大學給尚未見面的新生的名片,濃縮了高校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如何認真構思、精心設計,充分彰顯自身文化特色,於細微處見精神,傳遞大學的温度,值得探究。如果一味為創新而創新,刻意標新立異,甚至做成“面子工程”,未免有悖初衷。眼下,一些高校在錄取通知書製作上過分追求“高大上”,出現了不計成本跟風趕時髦的情況,值得警惕。試想,當錄取通知書成了聲光電技術的秀場,又是AR又是3D呈現,瞭解詳情還得下載個APP,未免用力過猛,令人心生厭惡。
錄取通知書是大學精神的細節體現,追求一定的儀式感不等於盲目跟風乃至從眾媚俗。錄取通知書越來越“卷”不是壞事,但這不該成為一場秀,而應成為高校挖掘自身優勢、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契機,明白並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內卷”之道。
來源:工人日報
流程編輯:T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