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國之大者”,深耕基礎教育27年,華東師範大學有這樣一支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他們切實投入當代中國基層教育實踐的轉型探索,形成了具有典範意義的學校變革的“中國經驗”;
他們心懷“國之大者” ,讓當代中國原創教育學走向世界。他們是華東師範大學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團隊,也是教育部認定的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唯一一支來自教育學科的團隊。
該團隊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和推動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持續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作出了突出的、創新性的貢獻。
27年聽課評課5萬餘節
形成學校變革的“中國經驗”
華東師大“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不是書齋裏的“隔靴搔癢”,而是切切實實投入當代中國基層教育實踐的轉型探索之中。“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生,即基於當代中國社會對基礎教育變革的需求,是在團隊首創、持續至今27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深厚基礎上創立的。
團隊核心成員11人,有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自1994年起,在創始人華東師大終身教授葉瀾和李政濤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堅持長期深入中國中小學開展學校教育變革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滋養、雙向建構和雙向轉化中,創生了一套教育理論、一批轉型學校、一條變革之路、一種研究機制和一支研究隊伍,形成了具有典範意義的學校變革的“中國經驗”。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實踐命脈。團隊長年“貼地式”深度介入中小學教學變革實踐,團隊成員紮根於學校變革與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線,27年來聽課評課5萬餘節,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教材、案例50餘本,獲得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獎一等獎。
李政濤回憶葉瀾教授當年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日程安排,葉瀾在山東臨淄連續三天研討“幾乎沒有空隙”,回家後第二天下午又繼續出發,趕往江蘇常州的試驗學校進行研討。“如此密集的工作安排,對於葉老師來説,並不是偶爾為之,而是她工作的常態。”在葉瀾的帶領下,這樣的工作節奏與研究作風成為團隊成員的常態,他們還承擔許多教學和其他科研任務,仍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深入試驗學校第一線。
當前,團隊以“新基礎教育”價值觀、過程觀和評價觀為核心理念,以“社會教育力”“全社會教育路向”和“自然教育力”等為核心新主張,正以“生態式推進”的方式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新基礎教育”生態區,有36所“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研究校,200餘所基地校、試驗校,數千名教師、數萬名學生參與。
團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每年近1/3時間進試驗學校現場研討,深度介入到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説課、評課、觀課和寫課之中。團隊成員定期交流,提煉經驗、發現問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促進試驗學校師生生命成長的同時,也促進了相關學校從近代型學校向現代型學校的轉型,培養了一批“四有”好教師。試驗學校育人質量顯著提升,20所試驗學校獲得省市級先進集體稱號,10位校長成為特級校長,3位教師獲評全國優秀教師,1位獲評全國勞動模範。
佛山市南海區是合作地區之一。2017年以來,南海區與華東師大聯手推進“新基礎教育”研究,打造品質課堂。2020年12月,南海“新基礎教育”研究試驗學校完成中期評估,教學優秀率超過50%,教學品質迅速提升,一批現代化標杆學校逐漸崛起,教育生態不斷優化,南海教育因此成為廣東基礎教育的一面改革旗幟、一個改革標杆。
服務社會、切實推進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一以貫之的宗旨。2020年疫情暴發,李政濤主持推出“抗擊疫情:華東師大基教所在行動”和“基礎教育中的戰疫省思”專題研究。還主持發起“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向何處去”大討論。全國15位教育學科知名學者、29位高校教育學部/學院負責人、12位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以及全國8位跨學科知名學者、13位知名中小學校長、11位不同職業的學生家長、18位全球頂尖教育學者為建立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的新秩序與新格局,提供了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生命·實踐”學派
讓當代中國原創教育學走向世界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理論。作為建國以來首次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為目標而創建的教育學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紮根基礎教育改革實踐,同時也致力於探索構建中國特色教育學理論體系,推動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研究與發展。
“十三五”期間,團隊在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發佈“生命·實踐”教育學教育信條,提出針對教育基本問題的學派主張;率先提出並建構“社會教育力”概念,首次提出教育發展的“全社會教育”路向,深化了“教育與社會”“教育與自然”“教育與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並探討智能時代的生命進化及其教育、現代技術的教育責任及視頻圖像時代教育學理論重建等重大理論問題……
作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立綱、開山和標杆之作,葉瀾的專著《迴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英文版於2018年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了教育學“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來自中國香港、加拿大、美國、荷蘭等中外專家,圍繞該書所代表的當代中國教育學之品格與力量、所開創的教育學研究方式與路徑、中國教育學人發展與學派團隊和學術共同體的建設等,從多角度進行了交流研討。這意味着中國原創的教育學需要且能引起國際學界重視,也標誌着當代中國原創的教育學開始走向世界,而不是隻會引進西方。
2020年,該書英文版在海外正式出版發行,標誌着中國教育學向世界學術界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體現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心懷“國之大者”
為教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構建持續努力
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團隊核心成員李政濤、吳亞萍、卜玉華、李家成等通過課題研究、發表論文、組織論壇和國際研討會、接受訪談等多種方式,為教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構建而持續努力。
李政濤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研究”,提煉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話語。他的《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貢獻與國際認同》被《新華文摘》轉載。葉瀾的採訪稿《中國文化傳統與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建設——葉瀾教授專訪》被人大《教育學》複印資料轉載。李政濤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教育學:目標、挑戰與展望》、孫元濤教授的《論中國教育學的學術自覺與話語體系建構》同時入選第六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團隊立項課題28項,其中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級重大、重點課題8項,聚焦“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建研究、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當代中國社會的教育責任等,出版專著、主編叢書100餘本,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發文300餘篇,諮詢報告若干,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3篇。以《迴歸突破》為代表的學派論著系列(三套30本),先後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著作一等獎和全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等。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走出了理實互生的中國之路,形成了中國教育學人原創的紮根中國本土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為世界教育與教育學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作者:吳金嬌 田波瀾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華東師範大學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