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京報教育新聞針對中小學生家長髮起的專項調查。調查中,針對“如果孩子不能在培訓機構補課學習,你有什麼計劃”,50%的家長選擇“會私下找‘一對一”老師進行培訓”,只有30.39%選擇“孩子只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就可以”。當問及“‘雙減’意見出台後,你報名的培訓課程受到影響了嗎?”,72.55%選擇“還沒有,在觀望。”(新京報8月10日)
可以相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目的之一在於“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然而,僅從數據上看,並非所有家長能理解“雙減”的重要意義。仍有部分家長期待“前走偏鋒”,通過其他形式延續孩子們的課後輔導活動。
過去,在一些家長眼中,校外培訓儼然成了保持孩子學習排名的必要手段。似乎沒有課外輔導,孩子就會落後於人。現在,各地相繼推開“雙減”實施活動,校外培訓機構被關停,孩子公開的學習競爭環境沒了,難免有家長擔心其他家長通過其他形式展開補課,勝過自家孩子。在“囚徒困境”的影響下,報班焦慮隨之更盛。
從數據中不難感受到,與其説家庭作業或者校外培訓班是學生們的壓力源,不如説,家長羣體“望子成龍”的焦慮心態促使學生們苦學不止。若不着力緩解雞娃家長的焦慮心態,總會有家長們採取“非正規行動”給孩子們施加學習壓力。“一對一”家教所衍生的壓力以及所花費的成本,不一定比校外集中授課更低。
實施“雙減”政策,家長應當是主要教育對象。一方面,通過全面取締不正規的不合理的校外輔導手段,有力打消家長給孩子盲目報班的念頭;另一方面,還需要着力淨化網絡空間與社交環境,消除網上惡意渲染焦慮的負面言論,聲討“‘雙減’就是鼓勵有錢家庭找私教”等錯誤觀點。通過營造公開、公平、相對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從整體上緩解家長羣體的焦慮感。
當然,教育家長,學校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還是要依託“家校共育模式”,拓展家校溝通渠道,讓家長能參與學校教育,讓校方能幫助家長釋壓。只有讓家長信任學校,相信課堂教育水平,才能切實提高家庭教育的“安全感”,避免盲目尋求課外輔導幫助。
關於教育減負,毛澤東同志曾言:“一方面學習,一方面娛樂、休息、睡眠,這兩方面要充分兼顧。”如果不消滅教育環境中的壓力源,即便沒了校外培訓機構,沒了家庭作業,孩子們的休息時間也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