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為《蕩寇風雲》,戚繼光着實又火了一把。小編也曾經寫過一些關於戚繼光的文章。但是也有很多關於戚繼光的説法並不屬實,比如説有人認為“三段擊”戰術是戚繼光發明的。
所謂三段擊戰術,就是將火器部隊分為三排,輪流依次發射,以提高射擊速度。而三段擊大致上分為兩種。
一種是換人射擊,即第一排射完之後,退到第三排裝填彈藥,準備就緒的第二排火槍手上前進入第一排位置射擊,如此往復。歐洲軍隊在排隊槍斃時代多采用這種戰術,這種三段擊,也特稱“三線戰術”。又因為是古斯塔夫所創,故而又稱“古斯塔夫雷霆”戰術。
上圖:歐洲在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中開始普遍使用三段擊戰術
一種是隊形不便,第一排射完之後,將手中的火槍遞給第二排,第二排再把火槍遞給第三排,並且接過第三排裝填好的火槍,安裝好火繩做好最後射擊準備,遞給第一排,繼續發射。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戚繼光的年代雖然早於西方和日本三段擊出現的年代,但是戚繼光並沒有採用三段擊的戰術。
在戚家軍的戰術條例中,鳥銃手一般是一字排開或者分成兩排,安排在隊伍的中央前排接敵,齊射幾輪之後,即向後撤退,讓裝備冷兵器的殺手隊上前展開白刃戰;不過在鳥銃手身後,一般會部署鏜鈀手也就是火箭手作為火力補充,在鳥銃手射擊間隙進行射擊。
上圖:戚家軍的多層次射擊戰術,並沒有採用三段擊戰術
其實戚繼光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在鎮守北方邊關期間,他的對手都是蒙古騎兵。這些輕騎兵衝來的速度極為迅速,而明朝火繩槍的有效射程大約為八十步,即120米,騎兵衝過來只需要十一二秒,即使採用三段擊戰術,也不能保證發射幾次,故而鳥銃和火箭的搭配是非常合理的。
當然,戚繼光作為一個彪炳史冊的戰術家,沒有發明三段擊並不會給他的軍事成就減分。何況,就算他真的使用了三段擊,他也不是三段擊的發明人。
早在明朝初年,明朝就非常重視火器。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規定,軍隊中每一百户應當有火器兵十人、刀牌手二十人、弓箭手三十人、長槍手四十人。之後,明朝火器兵的比例日漸增多,也出現了像神機營這樣以火器為主的部隊。
上圖:明朝初年的火門槍,也叫神機槍。沒有扳機,用手持火繩點火,比較原始。不過在當時已經算先進武器了。
明朝開國大將沐英早在1388年,就曾經使用當時的火門槍和神機箭進行混編,進行了三段擊的試驗。當時,沐英的對手是敵人的象兵,龐大的戰象對明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大象的奔跑速度是有限的,針對這一情況,沐英採取了以下戰術:
將火門槍和神機箭混編,排成三排,放在戰陣的中部。大象前進,則第一排齊射,再進則第二排齊射,再進則第三排齊射。在這樣的戰術打擊下,敵軍戰象死傷過半,明軍斬首、俘虜敵軍共計四萬餘人。
上圖:西方傳教士記載的明代神機箭,一種集束火箭發射車
明朝使用三段擊的歷史並未就此結束,在後來的戰術發展中,裝填緩慢的火箭不再與火門槍混編,單獨由火門槍進行三段擊。到了明英宗時期,因為作戰中依次輪換射擊的三段擊容易導致陣型混亂,所以又開始進行前排放槍、中排遞槍、後排裝填的三段擊戰術。
那麼沐英是三段擊的發明人嗎?你要較真的話,沐英也不是。其實早在熱兵器出現之前,三段擊就已經在中國流行了很久了……
只不過,那時候的三段擊用的不是火槍,而是弩。弩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在中國出現。弩和火槍的優勢和劣勢都是一樣的。比如發射速度慢但是威力大,價格昂貴但是上手簡單。不過火器威力大於弩,故而火器在中國取代了弩,而沒有取代發射速度較快的弓箭。
上圖:秦代青銅弩(冥器,非實用器)
因為弩的射速慢,中國先民自然想到了通過三段擊來提高弩兵的攻擊速度。而弩的三段擊出現於何時,已經不可考證,目前能夠看到的關於三段擊的確切記載,應當是宋代《武經總要》中的弩陣,並且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用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迴,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
上圖:《武經總要》記載的弩陣,明確採用了三段擊戰術
弩的三段擊到底是誰發明的,不好説,畢竟年代太久遠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三段擊戰術肯定起源於中國,因為中國是最早將弩大規模應用到戰爭中的國家,也有最早的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