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乍暖還寒。
驅車前往山西朔州會友,途中情不自禁地哼起山西民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文友離別多年,彼此欣喜相遇。農宅質樸,裊裊炊煙;盤膝坐炕,娓娓敍談,當聞知殺虎口所在地,心領神悟慕名前往再探虛實。
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殺虎口兩側梁峁層疊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環境複雜,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是通往內蒙古草原、河套的關口。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時至今日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通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當行駛在右玉縣境內,蜿蜒的盤山公路高低起伏,凝目眺望遠方,綿延數里的古長城,土方圍築的殺虎堡,狼煙散盡的烽火台,兵家必爭的古戰場,所見之處都顯得滄桑而又久遠,蒼涼而又寂寥。
殺虎口是歷史上的重要税卡,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清極盛時期,關税日進“鬥金斗銀”。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殺虎口。
文友解説道:晉北一些地方曾流傳一個説法:“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殺虎口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走西口”不僅承載着晉商商幫的成長與艱辛,光榮與夢想,更銘寫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謀生的血淚悲情。殺虎口是明清山西曆史的縮影,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殺虎口關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磚包,城周為1公里,高11.7米。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駐足在殺虎口城門對面,抬頭望去,“殺虎口”三字鑲嵌兩個城樓之間城門上方,遒勁有力,赫然醒目(據説康熙所賜)。下方便是昔日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重要隘口”,一條筆直大道貫穿城內城外,左右城牆依山取勢修造,逶逶延綿。
據史料記載,殺虎關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口”。兩千年多來“殺虎口”戰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清朝以後,這裏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清初,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戰爭,造成北方長城以內生產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陝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qiè)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羣,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殺虎口。後泛指出長城西部各口去內蒙古西部各地),去歸化”“覓食求生”。
當時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羣體。加之清朝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興寺廟,大量招徠山西、陝西、河北的工匠和農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禍,丁口鋭減的土默特首領小順義王為補充丁口和蘇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納丁編佐,以補足30個蘇木的缺額,山西、陝西流民紛紛前來加入蒙籍;隨着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鬆弛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農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逐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續不斷,解放後結束了“走西口”的痛苦歷史。
順着石梯拾級而上,伸向城牆的人道昏暗潮濕,略有點陰冷。登上城牆向左前行,四周豁然開朗許多,凸起的城垛形成了一個個凹下的“窗口”,隨心漫步數百米,可見青磚砌築的烽火台。站在上面極目遠眺,隱約可見遠處土築的古長城,一些殘垣斷壁的烽火台,空寂的原野幾棵樹木蕭索地立着,再也無法目睹當年金戈鐵馬廝殺鏖戰慘烈的場面。
據説,在殺虎口很難尋覓到昔日古長城的舊址遺風,整個殺虎口城門被重新翻修,推倒了原來土築高門窄道設計,如今的殺虎口城門由兩個新修城樓組合而成,屋宇雄壯,門面廣闊。而在殺虎口東南面,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建設了一座右玉縣博物館。
近年來,右玉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殺虎口旅遊區的投入,分期對殺虎口進行規劃建設,建設項目有:古長城景區、古商貿街區、宗教民俗文化區、古堡遺址公園、地方特色食品街、畜牧養殖區、農副產品加工區、晉北風情文化村、遊牧民族度假村、生態景園等。
殺虎口現已建設修復古長城700米,建有博物館2200平方米,西口風俗展廳870平方米,社稷壇一處,廣場8000平方米,仿古民居4800平方米,東山山地公園栽植各種針葉樹23萬株、觀賞樹6萬多株、旅遊公路20餘公里。
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不僅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且還有知名度較高的人文景觀。
白國光,中國冶金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職工文聯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詩詞協會會員。詩歌、散文、遊記、報告文學等作品入選《中國冶金文學》《黃河》《延河》《六盤山》《大西北詩人》《半畝花田》《當代作家作品集》《初心可鑑》等書刊及微信平台,並多次獲獎和入選多種文集。
在本公眾號發佈的作品,同時會在騰訊內容開放平台【企鵝號】、【360圖書館】等主流平台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前往關注並收閲!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