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香雪海之路

香雪海座落在蘇州西廂的光福鎮。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從胥口鎮出發到光福小鎮,馬路寬闊,人少車少,方便開車。

這也是我向朋友極力推薦蘇州西廂幾個小鎮的理由之一。因為,現在的著名景點大多已經人車為患,不免令人遊覽興致大打折扣。

從胥口鎮到光福鎮,幾條馬路的名字非常特別——蒯祥路、子胥快速路、孫武路、炙魚路。

子胥快速路和孫武路,都不難讓人聯想到伍子胥和孫武。用這兩位名人來命名這裏的馬路再恰當不過了。這兩位歷史名人都曾在蘇州西廂這片土地上留下過重要的足跡。

蒯祥路,用蘇州“香山幫”匠人代表人物蒯祥命名。這位胥口鎮人士在中國園林史上留下極為光輝的一頁,只不過好多人對他並不熟悉。好在他的眾多作品還留存在世。他的著名建築作品之一,想必每個中國人都知道。

北京,天安門!就是這位蒯祥設計的。

通往香雪海之路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要修建一個能夠代表中國園林藝術的作品“明軒”。作為蒯祥後人的“香山幫”匠人應邀赴美,受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接見。

炙魚路,這條路的名字與春秋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廚子有關。

吳王闔閭密謀刺殺吳王僚,經過伍子胥推薦,擅長烤魚的專諸來到吳王闔閭面前,只不過當時這位吳王還沒稱王,大家都還熟悉地稱呼他為公子光。公子光想必也沒有王的威嚴,大家還能平等地坐在一起吃着烤魚,喝着香甜的糯米酒開心地玩耍。

通往香雪海之路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某個夜晚,就在這太湖之濱,明亮的月光下,公子光和伍子胥、孫武、專諸等人吃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烤魚。這隻烤魚也改寫了吳國的歷史。

據説,專諸刺殺吳王僚的當天下了一場大雨,大雨過後天氣轉晴,一道長虹起於太湖之濱,一直貫穿了高掛在姑蘇城上空的太陽。

通往香雪海之路

還沒等吳王僚品嚐完美味的烤魚,專諸一把將“魚腸劍”從烤魚的肚子裏面抽出來,輕描淡寫地一揮,作為四大名劍之一的“魚腸劍”就將吳王僚的厚重鎧甲劃開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吳王僚也就一頭栽倒在冒着熱氣的烤魚旁邊。

吳王僚的侍衞們一擁而上,也將專諸剁為肉泥。今天,在蘇州閶門內還有一條小巷子,叫做“專諸巷”。

通往香雪海之路

蘇州歷史上肯定有過一段流行吃烤魚的歷史,不過,今天在蘇州再也見不到香味撲鼻的本地烤魚了,取而代之的是“採芝齋”的甜糯和精美。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光福鎮其實就座落在“香雪海”之內。從鎮駐地出發,沿着山邊的鄧蔚山路西行,拐過一道彎就到了“香雪海”。作為中國四大賞梅勝地的香雪海在歷史上極為有名。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多次來此賞梅吟詩,現在還存有乾隆御碑一幢,其餘都毀於戰火。

説到戰火對文物的毀壞,站在光福的土地上,不得不説到一位傳奇人物——潘達於。因為潘達於曾經在此度過一段艱難歲月。

通往香雪海之路

潘達於本姓丁,後嫁入潘家始姓潘。

這個潘家是蘇州四大望族之一,祖上官至清代軍機大臣,因此潘家也有機會得到兩件國寶級文物——大克鼎和大盂鼎。大克鼎和大盂鼎連同毛公鼎,號稱“海內三寶”,是青銅器的標誌性國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年僅20歲的瘦弱的潘家兒媳潘達於本來已經逃到光福鎮避難,但是為了保護這兩件國之重器,她帶着幾位親戚,冒着生命危險回到蘇州城內的潘家大院,趁着夜色,將兩件國寶藏於家中地下,並故意將屋頂拆塌。就這樣,直到解放戰爭結束,這兩件國寶才重見天日。

1951年,在上海弄堂從事着簡單工作的潘達於命令家人將兩件國寶捐獻給上海博物館。當時接管大上海的軍政委員會獎勵潘達於2000萬元(大約合今天200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但是潘達於又將這筆鉅款捐獻給了國家,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通往香雪海之路

1959年,大盂鼎應徵北上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克鼎留在上海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通往香雪海之路

2004年,大盂鼎回到上海,回到大克鼎的身邊。這是上海博物館專門為了祝賀捐獻國寶的潘達於老人而舉辦的特展。年屆98歲高壽的潘達於在子女的攙扶下,繞着兩件國寶走了大半圈。這是這位傳奇老人50年來第一次看到兩鼎合璧。

2007年,潘達於去世,享年101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通往香雪海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