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縣中提升,也是守護階層流動的機會公平

封面評論 | 縣中提升,也是守護階層流動的機會公平

□蔣璟璟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升計劃提出,到2025年,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公民辦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規範,縣中生源流失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教師補充激勵機制基本健全。提升計劃要求,嚴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加大縣中教師補充力度,健全縣中教師激勵機制,嚴禁搶挖縣中優秀教師。對惡意從縣中學校搶挖人才的,停止學校各類評優評先資格。(新華社)

要全面理解如今“縣中提升”的前世今生,必然迴避不了兩個關鍵性的背景概念,也即“縣中現象”和“縣中塌陷”。縣級中學,可謂幾度沉浮。歷史上有段時間,“縣中現象”曾經風頭無兩,只是好景不長,隨後的“縣中坍塌”如疾風驟雨,其影響一直延宕至今。頹勢難止之際,國家出手干預,勢在必行、不得不為。

縣中的盛衰史,從根本上説,就是一段“政策和市場驅動資源要素流動”的歷史。當初,縣中崛起的根基,是“舉全縣之力”“打造基礎教育旗艦”的資源集聚。其具體的操盤策略,就是以“超嚴格管理”“高強度教學”來提升高考成績,並以此進一步吸引優質生源和師資。應該説,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由此一大批縣中得以做大做強。其最直接的後果是,很多縣域高中的重本率甚至遙遙領先於大中城市高中,一時備受熱議。

而近十年來,風雲突變,縣中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滑入衰退週期。這背後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首先,“縣中現象”“縣中模式”在相當程度上被視作“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典型,自上而下被監管盯上,束手束腳而很難複製過往成功經驗;其次,也應該看到,很多區縣人口持續外流,這客觀上導致了內部競爭不足、生源素質下降;而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民辦學校或民辦公助辦學興起,尖子生和好老師一併被“超級中學”挖走。縣中,淪為無本之木。

需要釐清的是,縣中的式微,絕不是縣中本身的不幸,更關乎着無數農村孩子、農村家庭的切身利益。縣中是絕大多數農村學子出人頭地、階層躍升的跳板和管道,一旦其沉淪,必然帶來兩個嚴重後果。其一,就是農村考生考上大學尤其是好大學的機會變小;其二,為了讀好高中考上好大學,不得不支付更多的成本。近年來,超級中學構成了碾壓態勢,很多家長不得不花高價送孩子跨縣異地讀書,這大大增加了農村家庭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直面現狀,“縣中提升計劃”有着清醒的判斷,諸如“嚴禁搶挖縣中優秀教師”“杜絕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等舉措,都是着眼於現實痛點精準施策。但説到底,要治標也要治本,提升教師薪資、保障財政配套,如此才能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9 字。

轉載請註明: 封面評論 | 縣中提升,也是守護階層流動的機會公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