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樣、特色,正在未來高中改革變化的關鍵詞。

目前,我們對此的感受還大多繞不開“普職分流”。“一半孩子將進入職業高中”的畫面感直擊人心,再加上職業教育的地位,的確在這一年裏被多次強調,注意力聚焦於此也不意外。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分析,我們大致理解了政策背後的意圖:人才結構需要發生變化。

可一組不容忽視的數據是,參加國內高考的學生人數,已經連續三年過千萬。再結合近兩年本科生找工作的形勢來倒推,也不難理解:為了實現人才的多樣化,學校改革僅侷限於“普職之間”的差異化,可能還不夠。

這就是為什麼,普通高中也要“多樣化”發展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寫,要“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9月份,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設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通知》。(當時因為“縮短學制”還引發了一陣討論,後被官方闢謠。)12個改革試驗區中,毫不意外地出現了上海,這個一直在基礎教育領域走得比較前面的城市。

2010年,上海承擔國家教育綜合體制改革項目“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項目”,然後開始逐步推進到特色普通高中建設。

2017年,上海市曹楊中學正式命名揭牌,成為上海市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並定位為以“環境素養培育”為特色。發展至今,上海市教委已分批命名共15所特色普通高中。

那麼,作為改革試驗區的上海,在特色普通高中的探索經驗上,能向全國輸出哪些經驗呢?

什麼是特色普通高中?

曾有學者表示,高中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為大學選拔人才而育人,因而導致了同質化發展,甚至出現了評價標準僅侷限於單一的應試成績的情況。

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正是一種破局之策。

上海市最早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的要求。緊接着,就有了《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

文件對於“特色普通高中”的描述是:能主動適應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會和地域經濟發展以及學生髮展的需求,有惠及全體學生、較為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及實施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穩定獨特辦學風格的普通高中學校(含完全中學、十二年一貫制、十五年一貫制學校的高中部)。

上海市教委講,這是當前普通高中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有效滿足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名單

截至目前,已有15所學校獲此命名。特色涵蓋八大領域,包括理工類、科技類、藝術類、語言與優秀傳統文化類、體育類、商業財經金融類、法治類以及綜合類。

今年2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本市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於特色普通高中建設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培育特色普通高中項1目學校,分批命名10所左右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並對命名5年以上的特色普通高中開展複驗。

這些學校“特”在哪裏?

從辦學上來説,這些學校也同樣是“學生完成普通高中國家課程→參加高考→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在此基礎上,從課程體系建構、教師隊伍建設到資源共享等方面,都會略有差異。

並且,特色普通高中還擁有一些“特權”。

首先是招生,特色普通高中享有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也稱“市重點高中”)的自薦生招生計劃,“可安排不超過20%的招生計劃用於招收自薦生”。也就是説,學校可以藉此招收符合學校特色發展、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

其次是辦學條件。特色普通高中的師資隊伍、設備配置和經費投入等方面也會參照“市重點高中”的相應政策。

圖源:視覺中國

簡言之,政策優待、定位明確、多個區域多個領域全面開花,都是特色普通高中探索發展的有利土壤。但真正要做出“特色”,還得看內部的探索與產出。

以上海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位於普陀區的曹楊中學為例:該校是以“環境素養培育”為特色的。因此,學校在校園環境規劃和特色實驗室建設中就秉持着“校園即實驗室”的理念。

根據該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根據學生髮展需求,分類分層構建起了由“大環境”概念的通識教育系列、“環境·科技”類課程羣、“環境·人文”類課程羣、“環境·心理”類課程羣和實踐體驗類課程羣組成的“環境素養培育”特色課系統。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在一整套科學嚴密的框架體系之下,該校還通過實踐探索豐富了課程的實施策略,採用跨學科內容整合、“主題式”課程統整、實地探究體驗三大策略,滿足環境素養培育課程的實施要求。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曹楊中學“主題式”課程統整示意圖(來源:學校官網)

在評價上,曹楊中學結合高考綜合改革,把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並加入了評價項目及所佔比例的評價規定,從而全面促進學生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視:

以環境人文素養、環境科技素養和綠色生活踐行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特色指標,對學生表現進行等第劃分。由教導處、政教處和課程研究中心定期組織考試和考查,每學期進行登錄,形成學生綜合評價數據庫,為學生髮展追蹤和教育改進提供依據。

優質均衡背後的差異化趨勢

特色普通高中這個思路,已經在上海探索沉澱了幾年。如今多項教育新政先後落地,我們才得以更清楚和客觀地看到這種嘗試背後的深意,高中向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個性、多元的教育體驗,核心訴求不外如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

這是一個場景感可大可小的話題。

往小了説,可能是一堂課的不同組織方式;往大了説,全部學段的學校格局都將發生變化。高等教育學段有“雙高計劃”,義務教育階段有“雙減”和《民促法》,“特色”幾乎是強調最多的一個趨勢關鍵詞。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在如今已經吃不開了。學校要多樣化,學生要個性化。

即使沒有被命名為特色普通高中的學校,也一直在面對“教育多樣化”這個命題。

今年上海市政府印發的《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寫: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探索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為不同潛質學生提供更多發展通道和空間。

總而言之一句話,接下來高中學校的“優質”,很可能就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拓寬思路,做出差異化。

圖源:視覺中國

另外,還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在研究這個選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在高考成績方面,特色普通高中和所謂“四校八大”還是有距離的。動輒過半的“清北復交”率,對於這些仍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探測另一種育人模式的學校來説,還是相當有挑戰的。

可是話説回來,這不正是特色普通高中的應有之義嗎?

以今年被命名為特色普通高中的香山中學舉例説明。

這所學校是以“美育”為特色。在過去幾年裏,香山就有在持續向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國內頂尖藝術類本科院校輸送人才。今年被正式命名為特色普通高中,推測可能會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課程建設,去把這種藝術特色“通識”化,使其成為全校範圍成為它真正實現與普通高中錯位發展的關鍵。

高考作為一種人才選拔機制,有其難以鬆動的社會屬性,但在這個公平的基準線之上,教育屬性的多樣化需求仍是必然。從這一點上説,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與發展,既是對育人者的啓示,也是一種人才觀的更新與升級。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EnsightEdu”(ID:kanjiaoyuSH),作者張楠。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4 字。

轉載請註明: 別忙焦慮“普職分流”,普通高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