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視野”,講述景觀背後的人文內涵,這是視野第53篇文章。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中有“盛京三陵”一項,這三座陵都在關外,指的是遼寧省新賓縣的清永陵、瀋陽市的清福陵和清昭陵,其中清福陵是大名鼎鼎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而清昭陵是清朝真正的建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這兩座陵墓都位於大城市瀋陽,那麼位於小鎮上的清永陵,又是誰的陵墓呢?
永陵鎮是一座很典型的東北小鎮,現在有些冷清,但在歷史上,這裏卻是前清故里,龍興之地。
永陵鎮作為清朝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滿族第一鎮”,是東北三省第一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因陵得名,也足可見這座皇陵在此地的重要性。
永陵始建時,清朝還未建立,此時還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此時離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還有39年,離1644年清軍入關還有47年。
如今的清永陵,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重量級的兩個頭銜,足可見永陵的歷史地位。
永陵不大,葬着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興祖直皇后)、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景祖翼皇后)、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母親喜塔拉氏(追封顯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清永陵相比“盛京三陵”中的福陵和昭陵都要小很多,這麼説吧,從入口處到最後的寶頂(墓地),直線距離估計也就200多米,而整個陵園的寬度大概也就100來米,從大門正紅門進來,依次是四座碑亭、啓運門、啓運殿三排建築。
自古以來帝王陵寢一般只葬帝王一人及其後妃,絕無祖孫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是祖孫共城,君臣一陵,也算一大特色。
在西側的茶膳滌器房前,2014年消防管道施工時,發現數百年老井一口,此井在清代常年使用。
而在東側的齊班祝版房,現在的永陵遊客中心前,有石獅子一對,有意思的是,石獅子前腿已經損壞,安裝了木製假肢。
剛好遇上表演時間,表演的是清朝皇帝前往永陵祭拜祖先的過程。
永陵不是熱門景點,也不會有太多的遊客,當然也養不起一大幫專職的表演人員,所以我估計參加祭祖表演的,都是附近的老鄉,表演時間過來客串一下,表演完了,該幹嘛幹嘛去。
儀式和程序上像模像樣,但咱也看不出個門道來,就看看熱鬧。
整個表演大概也就十幾二十分鐘,過程挺簡短的,但可別以為清朝真實的祭祖也是如此。
清朝長達268年的過程當中,先後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帝共九次親臨永陵祭祖。
皇陵祭典是清朝最重要的典禮之一,按照清朝典制,清永陵每年要舉行四次大祭,小祭二十四次。大祭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舉行。每月初一、十五均舉行小祭。此外,逢國家重大慶典,清帝東巡謁陵也要舉行祭祖大典。
清帝東巡祭祖所帶的扈從和隨員,少則萬人多,則幾萬人,所需要的一些物品,不是取自於沿途各地,而是全部都要從京城當中帶出來,所以當時清帝東巡就是國家的一項盛典。
乾隆皇帝在第二次東巡祭祖往返時間就用了191天,其時皇帝東巡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祭祖,沿途還要對當地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生產進行視察。
這是歷史上清帝東巡永陵的祭祖時間,康熙兩次、乾隆四次、嘉慶兩次、道光一次,除此尚有雍親王等代祭兩次。
表演人員散去後的啓運殿前,遊客也跟着散去了,永陵馬上恢復回寂寥狀態,最後一重建築是啓運殿,靠山便是啓運山。
啓運殿後有寶頂,四座土包,代表着埋葬的清朝四祖。
啓運門旁的彩陶龍壁據説也是永陵一大特色,清帝諸陵無論在隆恩門二側或正紅門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龍壁,僅有永陵龍壁不是琉璃材質而是陶製燒造外飾彩色。
回頭再去看看四座碑亭,從西至東,依次為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顯祖),曾祖福滿(興祖)、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肇祖)和祖父覺昌安(景祖)的碑亭,按照的是中長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
碑樓內各立贔屭座神功聖德碑,碑面鐫刻着豎書滿、蒙、漢三體頌詞,弘揚四祖的文治武功,但可惜有的石碑已經被毀,現存為後來重立的。
300多年過去了,歷史的滄桑凝固在了這些碑亭中,昂首向上的贔屭,似乎在向遊客講述着清朝的發祥史。
有機會來到遼寧,可以去清永陵看看,瞭解一下發生在前清故里,龍興之地上的故事。
如果你去過瀋陽的福陵和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還會發現按清朝陵寢傳統規制,永陵尚有十大缺欠,一缺石象生,二缺華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樓,六缺陵寢門,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樓,九缺啞叭院,十缺大地宮。如果把永陵也算入清朝皇陵的話,那絕對是清皇陵中最獨具特色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