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揭曉,如何緩解出分後的情緒壓力?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各地高考成績已陸續公佈。發揮得不理想,如何緩解自己的情緒壓力?未來的大學生活,如果感到不適應該怎麼處理?針對學生們容易遇到的心理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雷光輝,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考生們緩解出分後的情緒壓力,提前適應大學生活。

覺得自己沒考好?可能是“錨定效應”在作祟

雷光輝表示,在高考結束後,部分學生可能會面臨身體、心理上的失衡,這源於在高考前,學生往往有規律的生活,身體一直處於緊張的應激狀態。高考後,面對突然的釋放,身體的作息可能發生改變,部分學生的生物鐘會發生混亂,出現晝夜顛倒的現象。

“出分之後,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可能所有學生都發揮得很好。”雷光輝表示,往年出分後,多數學生會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出真實水平,覺得自己可以考得更好。但是,覺得自己“發揮失常”,這其實在心理學上屬於“錨定”現象,即學生在判斷自己的分數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產生“歪曲”的認知。學生們在衡量自己的水平時,往往會取以往模擬考、月考等考試中考得較好的一次作為錨定標準。但實際的考試,往往反映的是學生的“迴歸成績”。因此,很多學生都會覺得自己沒考好。

針對“預期過高”的學生,雷光輝建議,可以真正地回顧一下以往的模擬考、月考成績,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發揮失常。

真的發揮失常怎麼辦?行動起來“朝前看”

雷光輝説,一般來講,排除非常極端的情況,即使是發揮失常,學生的實際分數與平時模擬考的分數,一般差別最多也就是幾十分,他建議考生不要把某個絕對的分數同自己一生的發展聯繫起來。

雷光輝指出,現在市場上有不少渲染、炒作高考焦慮的行為,比如“一考定終身”“提高一分幹倒千人 ”等等,誇大高考給人造成的影響。考生需要樹立一種自我調節意識,“高考不是一考定終身,事實上什麼都決定不了我們的一生。即使考好了,同學們去了想去的大學,也不能決定什麼。”

而針對真的發揮失常的學生,雷光輝建議,不要將注意力過多集中在分數上,而是行動起來“朝前看”:即使上不了好的大學,還有機會挑一個好專業;即使選不了好專業,還可以繼續努力在大學期間通過其他的方式證明自己;即使今年上不了大學,還可以關注其他方式尋找出路。“分數已經是過去時,同學們應該抓住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機會。”

大學中成績一般?還有多種方式可以證明自己

雷光輝表示,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因成績導致,而是在真正進入大學後。在新生軍訓期間,就有不少學生曾去華中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尋求幫助。

“初入大學,好多學生會感到不適應。”雷光輝介紹,學生的不適應往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習方式的不適應,二是生活上的不適應,三是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很多同學在高中時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集體生活,高中時期大家的目標也比較一致,不會出現太多的利益衝突。而到大學以後,大家的價值觀、成長經歷有所不同,家庭背景也不一致,人際關係的張力會比較大。”

針對大學中容易出現的心理狀況,雷光輝也分享了幾點建議。

第一,要培養自己心中的“認同感”。雷光輝説,有不少同學在報考學校時,關注的是學校的排名、分數線等,或者是迫於父母和外界的壓力,選擇了某個城市、某個學校或某個專業,對城市、學校、專業都沒有太多瞭解,不瞭解就容易產生誤解甚至厭煩,從而厭煩生活中的每一處、每一個人,加重情緒負擔。“同學們可以在進入學校後,以各種途徑,多瞭解城市、學校、專業的優點,建立起自信和認同,這種認同也會讓同學們每天的生活很愉悦。”

第二,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後,要多溝通。首先是跟外界的溝通,“可以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多認識一些朋友,融入集體的大家庭。在心理上和過去朝夕相處的父母‘斷乳’,把對父母強烈的依賴轉移到新關係的建立中,構建更復雜的、更多面的人際支持網絡”;其次,也要跟自己多溝通,“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看到自身的優點。”

第三,由於同一個大學裏招收的基本都是分數相近的學生,不少同學在進入大學後,容易面臨“同輩壓力”。針對這一點,同學們不必把大學裏的成績作為衡量自身能力的唯一標準,“事實上,大學裏,同學們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證明自己,社團、實習、愛好、人際關係……即使在大學中成績一般,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快樂。”

雷光輝認為,大學生要慢慢學會懂得對這個世界感恩,尊重、理解、欣賞、同感,更好地自我關照、自我悦納、自我覺察、自我反思與成長。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9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成績揭曉,如何緩解出分後的情緒壓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