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5年黨齡的“獨臂焊俠”盧仁峯:
老黨員盧仁峯:單手焊接閲兵戰車
盧仁峯正在查看焊縫。受訪者供圖
車間裏,58歲的盧仁峯蹲在一輛坦克上焊接駕駛艙艙頂。與其他工人不同,盧仁峯的焊帽不是用左手拿着,而是用嘴咬着——他在焊帽里加了一段裹着膠皮套的粗鐵絲。他的左手戴着一隻加厚手套,四個手指的位置被縫到了手背上。
盧仁峯是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一機廠”)的高級焊接技師,更是一名有着25年黨齡的老黨員。1987年,一場事故導致他左手功能喪失,只剩三根手指。
但盧仁峯依然留在了焊工崗位上。他單手掌握了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他創新的短段雙向減應力操作法,解決了2019年閲兵裝備輪式戰車的焊接技術難題,後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評為特色操作法特等獎。
2019年的國慶節,盧仁峯受邀來到了天安門現場觀看閲兵式。他看到了親手焊接的坦克、輪式戰車從長安街上駛過,用手機拍下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偷師”
1963年,盧仁峯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小學時來到內蒙古包頭市,與同在一機廠工作的父母一起生活。年少時,他學習成績一般,但經常在外面和人打架,回家時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的。
盧仁峯家中條件一般,兄弟姐妹六個,他排行老二。為減輕家中負擔,他初中畢業後瞞着父母下鄉插隊,兩年後知青返城,他被分配到父母工作的一機廠做電工。
在盧仁峯看來,電工過於輕鬆,“腰上掛根皮帶,皮帶上掛着扳子、鉗子、改錐,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他被廠裏焊工師傅手下的魚鱗紋吸引了,那是一種工藝焊接紋路,鋼鐵接縫處被焊得像魚鱗一樣美觀規整。
“每一個電弧都是一個魚鱗紋,特別均勻,手特別穩才能焊得出來。”40多年過去了,盧仁峯依然記得那個場景。他皮膚黝黑,眼下有一對鼓鼓的眼袋。因為焊接時需要長時間蹲坐或彎腰,他的背總是駝着,1.7米左右的身高顯得更矮了。
為了學習魚鱗紋,盧仁峯主動提出轉崗焊工,父親特意帶着他到廠裏找老焊工拜師。但他愛打架、不服管的性格在廠裏出了名,沒人願意收他為徒,他只好跟在老焊工身後悄悄偷師。
白天時,焊工師傅們幹活,盧仁峯就在旁邊仔細觀察,暗暗記下操作要領,一點一點琢磨電流調整的規律、焊接電弧的力度。師傅休息時,他就抓住機會練手,再請師傅加以指導。等到晚上下班了,盧仁峯仍然不走,回想着師傅的操作要領反覆練習。
“那時候條件特別簡陋,在車間角落裏拿個電焊機,每天就在那裏邊看書邊練。”盧仁峯要求自己每天下班後練習一個半小時,還列了一張課程表,每天操作不同的焊接技法。
在各種焊接位置裏,最難掌握的要數仰焊。仰焊時,工人要長時間仰着臉、舉着手臂焊接,金屬遇到高温後會變成鐵水,向下墜落,如果控制不好力度,焊縫很難成型。
盧仁峯記得,夏天練習仰焊時要穿着厚厚的白色棉質工服,焊槍離得很近,汗水經常將工服浸透。長時間焊接時,兩隻手會酸得發抖,但為了保持焊縫整齊,再累也得堅持。“鐵水和焊渣濺到身上也不能撒手,現在我前胸和手臂都有黃豆粒一樣大的燙傷傷疤。”
為了惡補理論知識,盧仁峯先後訂閲了《焊接工人》《機械工人》等專業雜誌,學習全國各地焊接工人的實踐經驗。以前,他總是控制不好材料的焊接變形,通過雜誌上的理論,他學會了剛性固定法、三角形加熱法等方法,問題一點一點解決了。
直到現在,他還保留着不少當年的雜誌,巴掌大的雜誌排成一溜,佔了半個沙發。這些資料他一直捨不得扔,準備留給自己的徒弟。
斷掌
1987年,盧仁峯結了婚、有了孩子,在廠裏也升到了班組副班長。9月的一天晚上,他照例在廠里加班練習,一個意外打破了漸入佳境的生活。
那天晚上,妻子董煥先過來送飯時催他早點回家,説家裏要來客人。盧仁峯有點着急,用剪板機切割鋼材時不小心踩上了開關。只一瞬間,他左手的半個手掌和五個手指被剪板機上的刀片切了下來。盧仁峯的頭腦一片空白,幾分鐘後才緩過神來,看見血嘩嘩地流。
盧仁峯被送到了包頭市的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待手術時骨頭鑽心的疼。手術做了整整24小時,5個手指算是接上了。但沒過多久,無名指、小拇指相繼壞死、脱落,左手掌接上去的那塊肉也感染了。為了讓手掌形狀完整,醫生又在盧仁峯的肚子上劃開一個小口,把左手縫了過去,直到手掌上的肉長好才重新分開。
住院的一年,盧仁峯的左手做了8次整形手術,整個人的精氣神也和過去不一樣了。他變得少言寡語,有時會沒有來由地對妻子發火;煙癮越來越大,常常一抽就是一包。他的睡眠也變得很淺,很敏感,經常半夜兩三點才睡,睡一會兒就醒。
如今想來,盧仁峯説那時的自己非常焦慮。與身體上的疼痛相比,他更擔心下半輩子的事業、一家人的生計。彼時,他和董煥先的孩子剛剛兩個月,父母年歲大了也需要貼補,可夫妻倆每月工資加起來只有50元,如果將來左手殘疾了。焊工做不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子吃什麼?
儘管親戚朋友前來探望時,都勸他在廠裏換個清閒的工作,但盧仁峯只有焊接這一門手藝,他不想放棄。還沒出院,他就讓董煥先把家裏的焊接書籍搬到了病房,一邊治療,一邊學習理論。
1989年10月,盧仁峯還報名參加了包頭市崗位練兵電焊工種比賽。當時他的左手尚未痊癒,醫生不建議他參賽,因為這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但盧仁峯把比賽看成了一次試驗,不肯放棄這次機會,如果名次不錯,説明他失去左手也能焊接。
比賽前盧仁峯練了兩週,但一隻手焊接仍不熟練,“感覺很彆扭,裝配精準度和速度都下降了。”到了賽場上,他的左手要配合右手完成零件裝配等動作,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傷口,他疼得直冒汗。
四個半小時的比賽下來,盧仁峯在60人中獲得了第九名,成績還算不錯。但賽後不久,他的左手就查出了骨髓炎,又到山西骨髓炎專科醫院治療了三個月。
“獨臂焊俠”
從山西治病歸來,盧仁峯做回了焊接工,那時已是出事的兩年後。他的左手食指、中指因為骨髓炎手術失去了神經,要想夾東西,只能靠大拇指。
別的工人用左手拿焊帽,他不方便,就給焊帽焊了一根鐵絲,用嘴咬着幹活。有時工作結束後,他才發現臉部痠痛,牙齒咬出了血。
為了保護本就脆弱的左手,避免被燙傷、碰傷,他自制了一種加厚版手套。戴着厚手套,他每天練習50根焊條,常常一蹲就是幾小時。厚手套磨破了四五隻,他也單手掌握了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
1994年,盧仁峯參加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屆中國兵器技能大賽,獲得焊工比賽第二名,被稱為“獨臂焊俠”。
進入新世紀後,盧仁峯從一機廠旗下的包頭北方創業股份有限公司轉到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開始接觸坦克等軍品焊接。與過去的工作相比,軍品材料硬度更大,對焊接的技術要求更高。盧仁峯又一次從頭學起,跟着老師傅練習手藝,看書研究理論知識,認真分析材料特性,跨越了許多技術難題。
2012年,全國首批以個人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一共50家,“盧仁峯技能大師工作室”就在其中。與普通焊工的工作不同,大師工作室的主要任務是傳承焊接技術、攻克技術難題。
2019年年初,大師工作室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解決輪式戰車的焊接難題。此前,輪式戰車因為材料硬度高、可焊性差,經常出現焊縫開裂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生產進度。
作為2019年國慶的閲兵裝備,盧仁峯必須要在半年內突破這一技術瓶頸。“閲兵是把軍工產品放在全國人民的眼前檢閲,成敗在於細節。所以每一道工序都要仔細檢測,很耗時,我當時很擔心國慶前來不及完成任務。”
接下來的4個月,盧仁峯做了幾百次試驗、嘗試了上百種焊接方法,發現從左向右焊接的傳統焊法很容易導致焊縫開裂。他突發奇想,將一條長焊縫分成若干條,再從每條的中間向兩邊焊,改變焊接方向的同時分散了材料的硬力。
反覆測試後,盧仁峯發現這種操作不會產生裂紋,產品生產合格率由60%提高到了96%。他將這種焊法取名為短段雙向減應力操作法,後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評為特色操作法特等獎。
2019年9月23日,就在國慶節前的一週,盧仁峯收到了到天安門現場觀看閲兵式的邀請。2019年10月1日上午7點,他穿着特意準備的深藍色西裝來到了天安門,坐在觀眾席的第五排,就在金水橋東側的華表下方。他的身前坐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胸前滿是勳章。
在閲兵式的陸上作戰方隊中,他看到了自己參與攻堅焊接難題的坦克和輪式戰車。每輛裝備上都站着精神抖擻的士兵,列隊整齊地駛過天安門廣場。
對着自己焊接的產品,盧仁峯掏出手機不停拍照。他還在臉上貼了一面小國旗,笑容燦爛地與天安門合了影。
新京報記者 喬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