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現代散打
在僅靠步行馬駝的2000多年前,漢朝軍民就已經橫掃漠北、經營西域。“強漢”的背後是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綜合軍力。
漢軍摔拿高手——金日磾
據《漢書》記載,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14歲時因戰敗投降漢朝。後被漢武帝提拔擔任過駙馬都尉(馬車駕駛員兼貼身警衞)、光祿大夫、車騎將軍(類似現代美軍的四星上將)等職務。
漢代墓羣石刻中的金日?(左)與休屠王(右)
金日磾曾經使用夾頸摔的技術,制服發動宮廷政變的叛將:“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散打擂台上的夾頸摔
捽是揪、抓的意思。胡在漢代意指動物脖頸下的垂肉,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註解為:胡,牛顄垂也。
另據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考證,捽胡也有可能是控制對方頭頸的一種擒拿術。但可以肯定的是,“捽胡”在漢代就是一種有專業標準和特定稱謂的徒手格鬥技術。
中國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
捽胡應該是當時多民族武術碰撞融合的典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摔跤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漢王朝在積極引入葡萄、胡蘿蔔、汗血寶馬的同時,也學習借鑑外來的格鬥技巧。
兼收幷蓄、與時俱進才是盛世中華、盛世武術。
漢軍散打拳王——甘壽延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確定了射擊、爆破、投彈等5大單兵技術訓練。而2000多年前的漢朝軍隊,都有哪些訓練科目?
《漢書》記載,西域都護甘壽延“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試弁,為朝門,以材力愛幸。”
三國曹魏時期的著名學者孟康解釋為:“弁,手搏也。試武士為手搏,以手固實用之術也。”由此推測,當時漢軍的主要單兵訓練科目是:騎射、投石、拔距(攀登)、弁(手搏散打)、冷兵器刺殺等。
相比於秦末亂世,項羽、韓信等著名將領起於草莽,在戰爭中學習。甘壽延參軍時處在相對和平的整軍備戰時期,他以“軍事五項全能冠軍”的身份,從千軍萬馬之中脱穎而出,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
同時較為完備、科學的軍訓體系、考核標準和嚴明的軍紀,才有了他和副手陳湯攻滅匈奴郅支單于的卓越戰功,才有了漢朝最霸氣的國防宣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當時的漢朝軍隊已經開始普及鐵製冷兵器和鎧甲,為什麼還要訓練士兵學習手搏散打?
萬獅全甲賽事創始人、IMCF中國全甲格鬥隊長陸奇説過:“武器是拳腳的延伸,徒手格鬥是兵擊的基礎之一,大家不要忽略。”
這與武術諺語“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的論點不謀而合。一方面徒手格鬥可以很好的協調身體靈活和平衡能力,鍛鍊核心力量等,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士兵抗壓能力,鍛鍊膽量和勇氣的重要手段。
正如拳王阿里所説,意志比技能更重要。如果連肉拳肉腿的互搏打擊都畏懼膽怯,如何面對真實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軍事格鬥教材——手搏六篇
在《漢書·藝文志》兵書部的“兵技巧”類,共收錄13家199篇,其中手搏6篇(已亡軼)、劍道38篇、射法51篇。手搏6篇是中國最早的武術格鬥類書籍,初始應用目的就是戰場格鬥。
在東漢《説文解字》中對“手”還有如下解釋:批,反手擊也;捭,兩手擊也;抵,側擊也;摮,旁擊也……
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散打”技術分類。
在內蒙古居延地區出土的漢代殘簡中有“相錯蓄,相散手”的文字記錄。“錯蓄”是兩人貼身摔跤纏鬥, “散手”則是兩人保持一定距離的拳擊互鬥。這種拳跤一體、打摔並用的格鬥風格,形似現代散打。該運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稱為“散手”,名稱就來源於此。
歷史學家陳邦懷先生認為這些內容就是漢代手搏的殘句斷篇。
手搏6篇至少證明早在漢代,中國就有了軍營徒手格鬥的初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它與劍道38篇和射法51篇是漢朝國家戰爭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朝將星雲集、戰力強悍的基礎技術保障。
這三種武道的區別分類也説明當時的徒手格鬥技術絕對不是藏兵器於拳腳,不是把冷兵器的使用技法隱晦暗藏在徒手格鬥之中,而是術業各有專攻。
另外手搏、劍道、射法的篇幅比例是1:6.3:8.5,側面證明當時漢軍的作戰模式是以遠程弓箭射擊為主,冷兵器拼刺為輔,徒手格鬥的重要性已經弱化。
公元702年,武則天開創了中華武舉考試的先河。但為什麼徒手格鬥不是武舉制度的必考科目?為什麼現代美軍擁有全球頂尖的高科技武器,還要學習訓練摔跤拳擊?
敬請期待下文《聊一聊中國歷史上真實的軍營徒手武技——唐代篇》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原創:小蝦,責任編輯:錦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