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相同,長而各異,與成長環境和後天教養有着很大關係。至於鍾靈毓秀,未必然也;遺傳之説,或許有些。有了認知以後,人人獨具一副性情,從此各有所志,依志而行,志之所之,訖有所成。人之所成,不在年齡。故有年少有為,亦有百年無成。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許多人年少時便以建立赫赫功業,名震當時,萬世不朽;也有人年少時便以詩賦文章名動當世,爾輩文章聲名流傳千年而不滅。然而往往天妒英才,其中許多人英年早逝,然其功業文章,冠絕一代,千年之下,亦罕有人及,故宜名流千古。在此武的且不説,只談談英年早逝的文章天才。
01西漢文學家賈誼
高中教材中有一篇氣勢雄壯的古文《過秦論》,便是賈誼所作。賈誼,洛陽人,十八歲時,便以能誦讀詩書,善寫文章聞名當地。後經吳廷尉推薦,漢文帝召以為博士。因其才能卓越,無與倫比,深受漢文帝賞識,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
賈誼初任太中大夫,便開始為漢文帝積極獻策。提議進行禮制改革,設計了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當時雖然被採用,但此後各項法令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上任等事,都是採取賈誼的主張。鑑於賈誼的突出才能和優異表現,於是漢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遭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嫉妒、讒毀。漢文帝便開始疏遠他,將他貶謫為長沙王太傅。赴任途中,過湘水,賈誼因傷感自己的遭遇與屈原相似,便寫了一篇《吊屈原賦》。賦中描寫出一個善惡顛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現對屈原深深的同情,也流露出對自己無辜遭貶的憤慨。
賈誼在長沙待了三年,被漢文帝召回長安,經過宣室問鬼,並沒有對賈誼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後來,梁王墜馬而死,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憂鬱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一生有意於從政,所著文章辭賦大都為着時用,然皆有可觀,後世極為推崇。所著《新書》,劉向評曰:“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魯迅曾説:“賈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其所著《吊屈原賦》、《鵩鳥賦》等,都是漢賦名篇。
02初唐四傑之冠王勃
對於王勃,則更為人所熟知。他的名篇《滕王閣序》也被選入高中教材,他的詩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選入初中教材。王勃為初唐著名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學。試問古今天下,幾人能及?可謂少年得志,順風順水。
王勃任朝散郎期間,由於為沛王作《檄英王雞文》,唐高宗認為是有意挑撥離間,將他逐出長安。大好前程,毀於一旦。後來他流落到虢州任參軍,又由於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差點被處死,幸蒙大赦才得獲免。然而已經連累他父親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出獄后王勃去交趾看望他父親,路經南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滕王閣序》。歸來時,過海遇風浪,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年約二十七歲。
明代詩人胡應麟盛讚王勃為唐詩的開山之祖,他説:“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啓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03大唐詩鬼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些千古佳句都是出自李賀之手。李賀的詩想象奇譎,辭采詭麗,變幻繽紛,不落窠臼。詩中有許多仙境鬼域的描寫,其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彷彿者。
李賀,字長吉,唐朝中期著名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因之被後世稱作“詩鬼”,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
李賀才思聰穎,七歲時便詩名在外。韓愈慕名來訪,李賀援筆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看後大驚,從此李賀的名聲遠傳京洛。而這樣有才的人,仕途竟不順。長年奔波輾轉,又身體多病,二十七歲便死了。
李賀死後,李商隱為他撰寫一篇《李賀小傳》,文中描述李賀耽於作詩的苦狀,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又説李賀其實是被上帝招到天庭作記,使李賀的人生更多了一層神話色彩。
李賀雖然只活了二十七歲,他的詩歌受到世人極高的評價。稱其所作仙語,李白也不能及。杜牧贊之為“騷之苗裔”,高棅稱他為“天縱奇才”,王夫之雲:“真與供奉為敵。”
04清初第一詞手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字容若,清初詞人。他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22歲考取進士,被康熙授三等侍衞,以後升二等侍衞,再升為一等侍衞。由於才華出眾,甚為乾隆看重。
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貴胄之家,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慼慼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他輕視富貴,不屑仕途,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境界,他卻流連嚮往。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便溘然而逝,年僅31歲。
納蘭性德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對他有極高的讚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以上四人,皆是人傑,雖英年早逝,然其詩文,代代流傳,千年之後名字也不會湮滅,誠為“不廢江河萬古流”。今我年已過之,一無所成,名不為人知。對之,深感慚愧,將恐日後不免“身與名俱滅”。同是在世一回,與之相比,真也可哀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