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張 豐(作家)
最近,一篇題為《通過層層篩選,我在985相親局上見證了高端的失敗》的文章引起公眾關注,也讓“985相親局”成了網絡熱詞。
根據這篇文章的講述,所謂“985相親局”,最早來源於兩個大學生創建的網絡平台,只允許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4箇中國最頂尖大學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這4所大學的相親學生“已經被窮盡”,才將範圍放寬到其他985名校。平時,平台會發布公號文章,介紹這些“優秀人士”,也會組織線下活動。
線下活動才是重點,畢竟真正的相親都要走進現實。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每一位參加者可以“面談”16個對象,為進一步“交往”提供參照。可以想見,這樣的相親局,成功率不會太高。時間短,無法進行有效交流,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參加者來到這裏,最想表達的其實是自己如何優秀,並沒有敞開心扉、認真傾聽。
這樣的相親局註定是孤獨的,某種意義上,它為我們展示的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缺乏”。文章中講了一個男士的故事:從小到大不允許別人比他優秀,由於是所在地區的高考狀元,在大學也是尖子生,所以畢業後在工作中也仍然不允許別人超過他,只能辭職創業單幹。但是,他卻想找一個和他同樣優秀的、性格穩定的女孩做妻子,這樣,他們的孩子將來才更優秀……
這些名校畢業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人生的大勝,他們希望下一代還要超越自己。“贏在起跑線上”通常被理解成小學教育,這幾年已經被提前到幼兒園的競爭,誰想到這些高才生更進一步,把“起跑線”提前到相親上。這裏的焦慮顯而易見,高才生們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優勢,雖然這種優勢來自於獨木橋一戰,本來就是脆弱的。
這種婚戀觀讓人瞠目結舌。它來自一種極端的進化論,相信兩個學霸(高考已經證明了)的下一代,一定還是學霸。這種看法,排除了人生的偶然,不知道即便僅僅從學習成績的角度看,從出生到高考,其實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下一代真的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他們會願意做這種父母的孩子,去過這種被設定的、不但辛苦也缺少幸福和趣味的生活嗎?
“985相親局”的一個荒誕處在於,它把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和高考成績掛鈎。參加相親的人,至少都已經大學將近畢業,或者已經參加工作。名校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一個讀了名校的人,理應擁有一個“更大的世界”,為什麼還對幾年前那場考試念念不忘?一個北大、清華的學生,如果不能從高考中走出來,大學就算是白讀了。
這樣的名校相親局只是時下“高端相親局”的極端形式。還有很多類似的相親局,都會對應徵者作出各種評估。學歷(最好是第一學歷)、收入、房產、汽車,逐個評估,最後大概能衡量出一個人的“綜合競爭力”。這是所謂“大數據”在個人生活中的應用,看上去很客觀,給人一種可靠的印象,但是它可能從一開始就錯了:婚姻的幸福,並不是計算出來的結果。相反,它更依靠的可能不是客觀指標,而是主觀的情感:你是否願意傾聽、付出和承擔責任。
實際上,“985相親局”能夠提示我們的並不是什麼幸福密碼,而是一些人對幸福的誤讀。相親表面上是一個起點,其實也是一個敍事的終點:如果一個人保持思維和認知的開放,或許就不需要到相親局上去尋找機會。同樣,如果從一開始思維方式就是封閉的,即便對象所有條件都合適,也可能會在尋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