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李定國奉命率兵進攻襄陽。在這場戰役裏,李定國俘虜了襄王,居功至偉。張獻忠稱制後,李定國被任命為安西將軍,在大西政權中的地位堪稱“二人之下,萬人之上”。與孫可望、張獻忠這兩名上司相比,李定國更前途無量。
要知道,這一年的李定國剛剛二十四歲,等待着他的還有大好前程。年少成名的李定國,靠一身硬實力在行伍中站穩腳跟,軍隊裏的士兵喜歡在私下稱其為“小尉遲”和“萬人敵”。張獻忠戰死之後,李定國追隨孫可望轉戰雲南、貴州,於昆明站穩腳跟建立“四將軍”政權。
當時的李定國已貴為安西王,成為政權中獨當一面的一把手。雖然李定國的手裏已經有自立的資本,但他仍忍辱負重,甘於屈居人下,效命於孫可望。“四將軍”政權之所以能在雲南紮下根,李定國功不可沒。剛剛來到雲南時,李定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率兵鎮壓了作亂雲南的沙定州,為雲南帶來了短暫的安寧。
可以説,正是因為孫可望手下有李定國這樣的人才,“四將軍”政權才有了與南明、滿清分庭抗禮的家底。
李定國的政治主張是比較明確的,相比於南明,滿清才是漢人的首要大敵。因此,李定國向孫可望提出聯明抗清,並主張孫可望進取巴蜀,飲馬長江。然而,孫可望並不是個明主,他向來只考慮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對於功高震主的李定國更是妒忌萬分。
在這段時間裏,孫可望曾以其他無關緊要的小事為藉口,肆意責打李定國。考慮到大局為重,李定國並未與其翻臉。到了後來,聯明抗清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值此之際孫可望仍不忘向南明私自大開口,想要讓南明皇帝封自己為秦王。
面對這樣的國主,李定國相當不以為然。於是在永曆三年,李定國率自己的親兵,橫掃貴州,使雲貴連成一條戰線,李定國亦憑藉這次出征名聲大噪。
永曆六年,清軍大舉南侵,定南王孔有德受清廷指派,率軍自桂林出河池,攻打貴州。另一方面,清廷委任吳三桂自嘉定進攻川南。清廷此舉,無疑是為了兩面夾擊,徹底滅亡大西軍這一眼中釘肉中刺。面對這一危機形勢,李定國立即致信孫可望,讓他看清眼前的形勢,並要求率兵出湖廣,打破清軍圍剿的局面。
值此之際,孫可望自亂陣腳,於是,便同意了李定國的主張,決定派劉文秀與李定國分別領一支人馬應對清軍的圍剿。北路軍是由劉文秀指揮,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的精鋭軍;東路軍則是由李定國為主帥,馬進忠、馮雙禮為參將的奇襲軍。至於孫可望本人,則率領主力“駕前軍”留守雲貴。自此,大西軍與清軍的兩路大軍開戰。
為了讓大西軍獲得民心,李定國在出戰前與士兵立下五條軍法:
一是不殺人;
二是不姦淫;
三是不搶劫;
四是不殺耕牛;
五是不縱火。
在李定國的要求下,其部下士兵軍紀嚴明,對州縣百姓不犯秋毫。
永曆六年五月,李定國一鼓作氣,在短時間內奪取了沅、靖、武崗諸州,令清兵聞風喪膽。被李定國打怕了的沈永忠連忙向孔有德求援,孔有德則從桂林抽調了一支軍隊迎擊李定國。李定國在敵方大援抵達戰場之前,於楓木嶺急行軍,火速奪取寶慶,殲滅了五千多名敵人。
永曆六年六月,李定國發兵攻打祁陽,準備以此作為跳板攻佔廣西的門户全州,徹底殲滅桂林孔有德的軍隊。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的,李定國將麾下軍隊分成三路:
一路由馮雙禮率領直取全州;
一路由張勝率領進攻嚴關;
他自己則親率一路進攻孔有德的外圍據點。
三路大西軍約定,事成之後合攻桂林。在進攻桂林的戰役中,李定國部在其率領下異常勇悍,採取速戰速決的閃擊戰術,令清軍措不及防,在極短的時間內打下了全州等地。值此之際,李定國又下達命令,讓馮雙禮的人馬勿入全州,與自己的部隊朝着嚴關推進。這一戰術的運用,為大西軍取得桂林大捷做出鋪墊。
六月三十日,清軍與大西軍在嚴關爆發激戰,“象亦突陣,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僅一天後,孔有德的援兵殺來,“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除孔有德之外,其餘清軍均遭到李定國部殲滅。大西軍一路高歌猛進,打到了桂林城,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隨後,李定國部僅用了四天時間,便奪取了桂林。攻城期間,孔有德見大勢已去,便“聚其寶玩於一室,手刃愛姬,遂閉户,自焚死。”
自從孔有德投降滿清,自山海關一路向西南殺來,期間鋭不可當,明軍無法挫其鋒芒,南明名將何騰蛟便死在此人手中。誰都沒想到,在戰場上無往不利的孔有德竟在遇見了李定國後折戟沉沙,被李定國逼得無路可退。據説孔有德在臨終之前,曾告誡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投身行伍,亦不要從政。
大西軍在桂林打了大勝仗之後,收復廣西全境僅是時間問題。因為李定國的軍隊軍紀嚴明,在民間素得人心,所以有些地區還不等李定國的軍隊殺到,當地百姓便已自發性地驅逐清軍,投靠大西軍。平定桂林之後,李定國於七星巖大宴將士,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期間,李定國對身處不同陣營的南明尚書劉遠生説道:
“文、張諸公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到李定國的愛國情操和氣節。他想要成為文天祥、張世傑這樣響噹噹的愛國名將,亦願意用畢生的時間收復清軍侵佔的領土,光復大明正統。
同年八月,李定國安排南明巡撫徐天佑鎮守桂林,自己則帶着主力軍繼續北上,意圖光復湖南。在此期間,李定國接連打下了全州、永州。僅一月後,李定國的軍隊開赴衡州,當地清軍守將棄城出逃。長沙巡撫聞訊,亦逃之夭夭。“兵鋒未至,千里無人”。
李定國的威名令清軍聞風喪膽,於是他便在衡州進行修整,以圖北進。在修整的這段時間裏,李定國麾下的馬寶於廣西東進,先後奪取了陽山、連州。馮雙禮則繼續北上,佔領了嶽州、常德。“兵出凡七月,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
李定國只用了短短七個月時間,便打下了三千里土地,震驚天下。清廷文武皆驚,羣臣舉薦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火急火燎地趕赴長沙。同年十一月,為求保險的清廷又指派了尼堪親王擔任定遠大將軍,揮師十五萬攻取長沙。
面對強大的敵人,李定國不敢馬虎,他立即做出決斷:大西軍避其鋒芒,將清兵主力引至湘江。馮、馬兩支部隊潛伏在杲市,只要清兵過了衡山,李定國便從蒸水發動突襲,而馮、馬的軍隊予以策應。三軍成犄角之勢進行夾擊,勢必能全殲尼堪的主力。
原本李定國的計劃十分周密,遺憾的是馮雙禮在戰前將消息透露給孫可望。畏首畏尾的孫可望,認為“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秘密命令馮撤出戰場。馬進忠見狀,亦不願以身犯險,也撤出的埋伏圈。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果然像李定國預料的那樣,抵達衡州。李定國按照約定在蒸水發動奇襲,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後轉戰城北,與清軍打得你來我往不分勝負。五日後,雙方再次陷入激戰,李定國詐敗,將清軍一路引到演武亭。
隨後,李定國部調轉馬頭殺向清軍,身先士卒的李定國一刀砍死了主帥尼堪。清軍羣龍無首,大敗而回。李定國打了這樣一場大勝仗,這才發現馮、馬二人並未按照約定埋伏在預訂地點。至此,李定國終於意識到自己孤掌難鳴,沒有辦法在此基礎上擴大戰果。
可以説,李定國是明末挽救大廈於將傾的絕代人才。遺憾的是,李定國未能投效明主,以至於受到諸多限制,胸中抱負無法盡展。
李定國死後,桂王、岷王兩部各有數千人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敏家” 。勐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 。
倘若,李定國選擇了英明神武的主公,能改寫明清的歷史也未可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