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旅屯墾南泥灣,發的經費不夠買工具,如何解決後續食宿問題
1938年,隨着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日寇將進攻重點從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轉向了敵後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同時,國民黨方面也開始對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進行全面的經濟封鎖,並拖延和停發給八路軍的軍餉,迫使陝甘寧邊區處於財政供給十分困難的形勢之下。
編輯搜圖
▲今日南泥灣
第359旅開進南泥灣
對此,毛澤東主席代表黨中央發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以渡過難關,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1939年底,第三五九旅奉命從前線返回,承擔保衞陝甘寧邊區的重要任務,同時積極參加邊區部隊的大生產運動,希望藉此解決糧食、蔬菜等供給難題,如果有可能,還希望通過餵豬養羊,解決過年過節的肉食。
但一番努力之後,第359旅官兵們發現,其所在的綏德、米、吳堡一線人稠地少,可供開荒的大片空地幾乎都在百里之外,日常往返費工費時不説,由於土地貧瘠加上籌劃不當,結果最後的收穫還不夠購買工具和種籽的。為了解決部隊農業生產基地問題,1940年春,第359旅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將主力開進人跡罕至的南泥灣地區。
編輯搜圖
▲南泥灣屯墾工具
全旅經費不夠買工具
這裏是一片人煙稀少的森林地帶,荒地很多,足夠第359旅數千官兵開墾。同時,這裏在清朝時期曾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農業聚居區,後來因為戰亂才日漸荒涼,因此只要開發出來,糧食產量應該不成問題。但第359旅畢竟剛剛從敵後轉戰回來,沒有一點家底,屯田費分到各團,平均不足2萬元,買工具都不夠。此外,南泥灣一片荒蕪,沒有房舍、道路,蔬菜、油鹽、日用品全部短缺,連糧食有時也供給不上。
但就在這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全旅指戰員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炊事員,都編入生產小組,並展開生產競賽。每個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會種糧的種糧,會種菜的種菜,會木工的上山砍木料做木活……為解決工具問題,官兵們在廢棄的古廟裏找到1口大鐘,融化後製造成工具;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官兵們徒步往返160裏去背米,並挖野菜、打獵來解決副食供應;為了幫助露宿在山林裏的戰士解決住處問題,官兵們還自己動手打了1000多個新窯洞。
編輯搜圖
▲三五九旅官兵新建房舍
南泥灣成為陝北“好江南”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動,第359旅先後開荒種地1.1萬畝,種植了糧食、蔬菜、棉麻等,初步取得了開闢南泥灣的勝利。1942年,第359旅在開荒2.5萬畝的基礎上,還開展多種經營,完全解決了吃蔬菜、打草鞋用麻、建築木料及旱煙葉的需要,部分解決了菜油、糧食、馬料、馬草的需要,生產總值已達2000萬元;此外,全旅僅豬就養了2000頭,全部解決了食用的肉與油。
1942年7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與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續範亭等第3次來到南泥灣。朱德總司令熱情賦詩稱頌南泥灣的巨大變化,説:“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闢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温飽。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小憩陶寶峪,清流在懷抱。青老各盡歡,養生亦養老。薰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
編輯搜圖
▲官兵們製作工具
此時的南泥灣除了農業生產外,還建立起自己的工廠,發展起各種手工業。其中,大光紗廠、大光製革廠、大光肥皂廠生產的布匹、皮革、肥皂等,除供給自己需要外,還可以拿出部分產品在市場出售。另外,他們還建立了擁有600多匹馱騾的運輸隊,從事運鹽運貨,並在延安、綏德、三邊沿途開設了10個騾馬店,每年盈利1000多萬元。
編輯搜圖
▲南泥灣屯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