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同一所大學,卻從此“天各一方”這幾所大學的校區,太多了
文|誠言呈語
在網上,流傳着這麼一個“梗”。
説是有8個關係特別鐵的發小,從小學到高中都在一所學校讀書。
他們發誓,要一起努力考上同一所大學,繼續在一起拼搏。
高考結束後,他們一個考上了山東大學,一個考上了山東大學,一個考上了山東大學…
從此,天各一方。
這個梗,還有北京聯合大學版的、吉林大學版的、浙江大學版的…
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只是個誇張的段子。
但是仔細查了一下才發現,大學時代校區太少,確實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自從高校擴招後,國內的大部分學校或擴建,或合併。
別説不在同一個校區了,對於有的大學來説,不同的專業甚至壓根都不在一個城市。
如果單從校區的數量來看的話,山東大學的校區也就“才”8個而已,不算太多。
畢竟對於一個全日制學生多達6萬人,而且是目前國內學科門類最全的大學來説,校區多是必然的。
要是都擠在一個校區的話,那這校區的面積估計得大到學生出趟門都費勁。而住在校外的大學老師們,回趟家更是堪比探親。
不過,説山大的同學“天各一方”還不是因為校區多。而是這8個校區,分別處於三個不同的城市,正兒八經的“一校三地”。
比如文法、管理、工學、文學等學科門類的專業,是在威海市的威海校區。
而海洋學院、微電子學院等學院,都在青島校區。
所以,如果畢業後的若干年,一個學軟件的,加上一個學法學的,再加一個學海洋科學的山大畢業生聚在一起的話,要是往近了説,可以叫校友會,但是要往遠了説,那就是誰跟誰都沒什麼關係…
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只有兩個校區。
雖然那座城市不算大,但是為了做試驗,也往返於東區和本部之間。
5公里左右的奔波,其實也已經足夠讓人心煩意亂的了。
所以我真的很難想象,像北京聯合大學這種擁有12個校區的學校,究竟能有多大。
在網上一搜“北京聯合大學有多大”,你很難快速找到確切的答案。
因為,滿屏幕跳出來的都是段子。
“應該説,北京算是聯大校園的一部分”;
“坐公交逛完北京城只要6塊錢,但想逛完聯大得10塊錢。”;
“天津到北京只要30分鐘,但從聯大的生化學院到應用科技學院,要3個小時。”
…
論教學質量的話,聯大屬於二本院校,在名校雲集的北京來説,“存在感”其實並不算太強。
但是中學生心中,聯大卻是和北大、清華和“海跑”(現北京城市學院,原海淀走讀大學)齊名的北京“四大名校”。
雖然聯大在國內院校中的排名一般,但是務實的辦學理念,也讓學校的排名在這些年不斷上升,後勁十分強勁。
在這樣的發展速度下,相信以前不為當地人看重的聯大,終會有令人側目的一天。
在國內的高校中,浙江大學似乎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
早些年的時候,我們知道浙大是隻是因為辦學質量高。
後來,四校合併的浙大實力陡然提升,一度與清華北大相提並論,引發熱議。
而如今,已經調任的“憤青教授”強哥,又讓浙江大學實實在在地火了好幾年。
很多人説,浙江大學之所以在國內高校的綜合排名迅速提升,是因為將原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和杭州大學四校進行了合併。
但是,這四所不同名稱的學校,其實是同根同源。
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浙江大學的部分專業院系進行了分拆,成為了多所單科院校。
而這幾所分拆出來的獨立院校,就是後來進行合併的四所高校。
也正是如此,浙江大學的校區也不少,一共有7個。其中不在杭州的校區有兩個,一個是舟山校區,一個是海寧校區。
自從高校開始異地辦學後,有些學校雖然校區不多,但是地域跨度卻不小。
比如珠海這座城市,不僅有同在廣東省的暨南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還有遠在北京的北理工、北師大的分校(學院)。
最遠的,還有來自東北的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其實提到暨南大學,這也是所異地建校較多的學校。
高中同學即便是都被它錄取了,也未必都在一個城市。
因為你們可能因為選擇的專業不一樣,最後有的去了珠海,有的去了廣州,有的去了深圳,有的去了河源…
雖然我們提到同一所高校分佈在不同的地區時,想到的更多的都是“梗”。
但是,在公立高校為主的背景下,對於資源的整合和傾斜可能也有調配不到位的情況發生。
畢竟,目前異地辦學取得矚目成就的院校,屈指可數。而高三學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也應深挖不同校區的背景,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
再過3個月,現在的高中畢業生就要去大學報到了。
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會認為,上了大學,就“解脱”了,可以放飛自我了。
確實,大學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想玩,有的是可以玩的地方。而想學,也有你畢生都學不完的知識。
挺過了高考,不代表這輩子都有了着落。相反,大學的磨礪,也不過只是步入社會前的一次初篩罷了。
一輩子很長,別懈怠了每一個階段的成長。一輩子也很短,別遠離了那個曾經寒窗苦讀的自己。
『誠言呈語』每天趣談教育新鮮事。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