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3年考研網上預報名開始,“研招網崩了”再次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新一輪考研大戰正式拉開序幕。日前,隨着各研招院校陸續發佈招生公告或簡章,多所院校(擬)延長專碩(即相對於學術型碩士的專業碩士)學制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新京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集美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多家高校宣佈,從2023年起,將全部或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由原來的2年更改為2.5年或3年。
專碩學制延長是否有必要?延長時間對專碩培養將產生哪些影響?對這些問題,各方觀點不一。有觀點認為,延長學制,能讓專碩生有更多時間投入學習和開展實踐,在就業難的當下,還能提供半年或一年的緩衝期。也有人認為,設立專碩的目的是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要與走學術研究路線的學碩區分開來,早畢業早就業才是關鍵。
在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看來,2年的專碩教育時間偏短,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培養質量以適應教育工作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延長學制是必要之舉;但時間增加只是人才素質提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應更多考慮培養過程的科學性、實用性、有效性。
延長專碩學制漸成趨勢
根據國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規定,碩士研究生基本修業年限為2-3年,學校可依照實際需要作出調整;在2009年發佈的《教育部關於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教育部對專碩培養提出了“學習年限一般2年,實行學分制”的教學要求。
此後,專碩學制2至2.5年、學碩學制3年,成為慣例。但近幾年,延長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的高校越來越多。
例如,2021年,華中科技大學表示,自2022年起,工商管理專業、會計專業及軟件工程專業從2.5年的學制變更為3年,漢語國際教育、電子信息等十餘個專碩、非全專業,全部改為3年制;河北師範大學2021年發佈通知,對於2022級新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下小學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7個專業(領域)學制擬調整為三年;濟南大學2021年告知考生,自2022年起,將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學制從2年更改為3年……
今年,海南師範大學和西北師範大學是較早公佈將延長專碩學制的高校。在6月9日發佈的《海南師範大學關於調整研究生學制的公告》裏,校方明確,自2023年起,教育碩士、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基本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6月23日,《西北師範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指南》備註顯示,全部專業學制為3年(本碩一體化推免生除外)。
將所有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延長到3年的還有四川外國語大學,該校今年7月發佈消息稱,為進一步提升學校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從2023級開始,該校所有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調整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為6年。
蘇州科技大學亦在7月發佈通知,全日制金融碩士、教育碩士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集美大學則將除學科教學(語文)外的所有全日制教育碩士領域、全日制機械專碩、全日制交通運輸專碩的學制更改為3年;全日制會計專碩學制改為2.5年。
高校為何紛紛延長專碩學制?
記者就此致電相關高校,多所高校均表示不便接受採訪。記者以考生身份諮詢時,海南師範大學研招辦工作人員表示,延長專碩學制是根據各培養單位的計劃(學生要達到的畢業條件)而確定,此外,這一改變也基於整體形勢的需求,“基本上大部分的教育類院校和學科都在改,像陝師大、東北師大等等。”對方表示,學制並非隨便修改,而是經過了論證、上報、審批的流程,“到畢業的時候,一部分學生會反饋缺乏實習或者學習時間,所以延長學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
鄭州大學研招辦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延長專碩學制的決定要經過論證的過程,“我們現在很多專業都在調,是各學院根據總體學習情況進行的規劃。”
在周洪宇看來,增加專碩學習時間不僅是國內的大勢所趨,放眼國際也是風潮。他介紹,世界各國的學位制度首先從學術型開始,而後出現專業型,慢慢地延長學制;經過實踐,有的院校會繼續延長後的學制,有的則調整縮短,“它本身是個探索的過程,我國的專業碩士學位制度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延長學制還需經歷一段過程,並在實踐中驗證成效。”
“是否必要”之爭
網絡上,關於“專碩學制延長至3年是否必要”的爭論也隨之登上熱搜。
支持者認為延長學制“有機會精進學業”“放緩課業節奏、減輕壓力”“為就業做更充分的思考和準備”,反對者的理由圍繞“不想搞科研就是浪費時間”“教育質量低沒必要”“專碩學費貴、加重經濟負擔”展開。
“我就是衝着兩年去讀的。”易冰冰(化名)是河海大學社會工作專業2020級研究生,從2021年起,其就讀專業便實行3年制。易冰冰直言,她讀研的目的是取得研究生學歷,更希望早點畢業儘快工作。
另一方面,多所高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延長學制有助於提高人才質量。
華東地區某“211”高校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馬良(化名)透露,“各個高校改革學制的出發點都一樣,從培養質量考慮,2年時間不夠用。”
馬良談到,專碩的學習離不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既要去行業和企業鍛鍊,又要按時按質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若在兩年時間裏兼顧二者,不僅進度倉促,效果也受影響。因此,一些同學提出了延長學習時間的需求,結合部分專碩導師指出學生精力不足、論文質量堪憂,有關培養單位便通過召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師生意見、商討是否延長學制。最終,經招生領導小組研究、上級部門審批,該校今年將翻譯等四個專業的學制由2年調整為3年。
中南大學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劉樂(化名)表示,該校研究生學制歷來都是3年,專碩生有半年或一年的實習要求,根據報告內容和兼職導師考核,通過則記3個學分,約佔畢業學分的1/10。
“我覺得是需要這麼多時間的。”劉樂同時也擔任專碩導師,他解釋説,“以工科類專碩生為例,即便不深究學理,他們要想結合項目、真正沉入技術研發,兩年時間是做不好的。”
劉樂補充説,學校對優秀碩博生有提前半年和提前一年畢業的政策,學生只要達到二級培養單位結合學科特點等實際情況制定的具體條件,就可以縮短在讀時間。在他記憶中,每年有幾十名博士研究生申請提前畢業,但還沒有碩士研究生提交過申請。
周洪宇總結,“高校比較集中地進行專碩學制調整,是學校老師、學生本身和用人單位在多年的培養實踐之後形成的共識。”對於反對延長的聲音,他也有所關注。他認為,在更短時間內爭取到更大的效益,對學生來説無可厚非;但從一個人長久的發展來看,如果增加一年能有較好的成效,“那也不是壞事。”
延長學制之外,還需探索與學碩不同的培養模式
“其實改成3年以後,培養方案也要隨之發生變化。”馬良説,其所在高校的各學院決定延長專碩學習年限後,需制定或更新相應培養方案交學校的領導工作小組審閲,“只是時間的延長,那就沒有意義了。”他認為,新學制要有利於提高同學們的學術研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最終受益。
記者搜索後發現,部分高校在發佈延長學制消息時同步公示了新的培養方案。以河海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為例,調整為3年學制後,在學分要求和課程設置上,學位課程由20學分增加至23學分,非學位課程則從12學分減少到9學分。課表顯示,基礎課程方面,原有的6門裏剔除了社會政策和社會研究方法;專業課程、人文素養課程、創新創業與職業素質課程分別在原來2門、3門和14門的基礎上添加了3門、1門及4門,並且,創新創業類課程的學分由選修10學分更改為了至少選修6學分。
然而,培養方案從紙面到落地,似乎不是那麼順利。
盧美(化名)是今年6月畢業於西南某“985”高校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她就讀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在幾年前就延長為3年制,但她報考前並未注意,“我以為專碩都是讀2年,如果當時知道,我可能會選擇同等競爭力的其他學校。”
“雙導師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聯合指導)”是專碩培養單位普遍擬定的培養方式之一,盧美所在的學院也不例外,她表示,選課系統裏的確有這樣的分配,但當她點進校外業界導師的界面,卻是一片空白,無人可選。
在盧美的學院,新生一進校就開啓“全民學術”局面,按照規定,專碩生和學碩生都需要發表論文才能具備畢業條件,其中,專碩生的發表要求是一篇核心期刊或兩篇普通期刊文章(後因疫情降低標準)。找選題、發論文成為一羣專碩生的日常。
對於3年學制,她認為,在更充裕的時間裏,學生可以有潛心學習的機會,也能充分認識自己適不適合做研究。但盧美也坦言,她和身邊同學對學院專碩教育不滿的主要原因在於,“不論師資配置、課堂教學還是畢業考核,專碩的培養方式都沒有和學碩區別開來。”
她進一步解釋説,在越來越“卷”的大環境中,比起學制本身,大家的壓力更多來源於社會的快節奏。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明確的職業規劃,對專碩和學碩的培養模式做出明顯區分,將實踐深入業內,才能讓學費更貴的3年專碩學習發揮出更大作用。
周洪宇表示,提升理論和應用素養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兩大維度,它們都需要充足的時間去保障。“但我們並不能説時間延長了,人才的質量就會提高,二者不一定能夠畫等號。”他指出,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的調整、管理的方式、聯繫的對口單位等等,都是發展專碩教育不可忽視的方面。
“目前沒有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專碩生的培養標準,要因專業和因人而異。”周洪宇説,專碩學制不是為了延長而延長,形式和內容同時改革,才能契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質量保障的需要。
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