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小學畢業論文答辯”,應注重內核而非形式
身為家長,我們擔憂的不是別人家早慧的學霸,而是教育環境會不會異化
“論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短視頻對小學生的影響、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討……”如此思辨性的題目,別説是小學生,就算擺在成年人面前,如果既要脱稿演講落落大方,還要精心設計PPT,還要為了效果秀英語,都不容易。
可還別説,同樣是接受義務教育,面對“超綱”的考題,別人家的孩子就特別“爭氣”。近日,一場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會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以前,只聽過本碩博畢業要答辯,當小學生一板一眼開始答辯,讓人不免慨嘆,難道教育已如此之“卷”?
不過,這究竟是“內卷”,還是教育正本清源的“外延”,先別忙着下定論。
在旁人眼中,小學生研究秦始皇,探究歷史名人縱橫捭闔的功績,未免有點關公面前舞大刀。不過,應該看到,互聯網抹平了教育鴻溝,數字化浪潮讓課堂不再限於三尺講台的方寸天地。
只要有心,小學生研究也能“出奇跡”。此前,媒體報道過,上海小學生髮明免舔蓋酸奶吸管,孩子從雨傘結構得到啓發,小發明解決困擾成年人的撕蓋舔酸奶問題;浙江小學生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地圖的缺漏,公安機關以此為線索破獲特大生產銷售假地圖案……如此讓人刮目相看的小學生,不勝枚舉。
一代更比一代強,是每一代人的期許。而創新教育形式,培養批判性思維,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而非陷入“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一張試卷考到底”的執念,才能讓孩子擁有遠眺星辰大海的心境。由是觀之,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未嘗不是一次跳出應試教育窠臼的努力。
不過,在相關新聞下方,家長擔憂的聲浪遠遠高於肯定。有人認為,答辯考的不是學生,而是家庭的積累和底藴,有錢有閒的中產家庭才能把孩子“扶”上演講台。
還有人試圖解讀學校的“醉翁之意”,搞噱頭、博眼球,美其名曰創新,可能是一場招生宣傳的“演戲”。上台演講的小學生,不過是一個個“人形”廣告牌,目的只在“引生入校”。
據報道,校方回應,這場畢業答辯不與成績掛鈎,沒有家長全程包攬。上網查詢可知,涉事的北清實驗學校,是一所12年一貫制寄宿民辦學校,地處昆明,初中生每年學費近兩萬。若是存在招生壓力,也不免讓人懷疑這場小學生論文答辯存在“過度表演”、家校共同包裝的痕跡。
坦白講,身為家長,我們擔憂的不是別人家早慧的學霸,而是個教育的環境會不會異化?
此前,已有太多前車之鑑。橫空出世的“神童天才”,要麼小小年紀、著作等身,要麼研究內容高深艱澀,讓成年人望塵莫及,可掀開華麗的袍子,不少是父母操刀代勞的痕跡。
拋開部分網友對此事進行“成功攻讀小學學位”的調侃,社會更應思索,何種標準才能讓孩子真正“畢業”?是在弄虛作假中收穫升學籌碼,在揠苗助長中變得急功近利,還是從小做起,扣好“人生第一顆釦子”,從真實的生活中汲取養分,形成自強獨立的品性?答案其實不言自明。
誠如該校老師所説,希望藉此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思考,這樣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未必要冠以“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會”的名頭。希望更多學校以此為鑑,設計更多與孩子心智年齡、認知結構相匹配的環節,更加註重內核而非形式,以激發更多孩子的天賦和潛能。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如歌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