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兒子和孫子數次同時去參加科考均雙雙落榜,但還是不放棄,為什麼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道光十二年春天的一個早晨,湖南省湘鄉縣荷葉塘有一對父子早早出了自家大門。兒子叫曾子城,父親叫曾麟書,他們這麼早去幹什麼呢?他們是一同去趕考,而且都是考的最低一級的功名,科舉考試第一關——秀才。
父子一起趕考這在現在可能幾乎沒有,但是在古代卻時有發生。曾麟書父子這已不是第一次一起去趕考了,從兒子曾子城十四歲(虛歲)開始參加科考,這已是父子倆第六次一起趕考了。
曾麟書也是從十幾歲開始進入科舉,如今年過四十已經考了十六次了均落榜,父子雙雙落榜已是好幾次了。這父子倆在他們當地可算是一對“名人”了,是年年雙雙落榜的名人。用他們當地人的話説,就是這泥腿子的老曾家祖墳沒冒青煙,再怎麼折騰都沒用,還想成為官宦人家,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然而曾麟書父子心裏素質極好,年年落榜年年考,誓要在科舉上考出成績,改變家族命運。要説這麼堅定的意志除了個人自己有堅定的目標,最主要的是他們家的老太爺也就是曾麟書的父親、曾子城的爺爺曾玉屏一直以來的嚴格要求。
説起這位老太爺曾玉屏可是一位傳奇人物,當年憑自己一己之力硬是將老曾家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奮鬥成地主家庭,最主要的對於作為讀書人和官宦之家的嚮往,希望自己的子孫能通過讀書學而優則仕,改變社會階層,改變曾家的命運。
翻開老曾家的族譜,從清朝一直往前到宋朝這五六百年時間,他們就沒有出過一個做過官的人,甚至都沒有一個讀過書的人。曾家祖祖輩輩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見他們家族是多麼的普通。
到了曾玉屏這一代家族仍然沒有什麼變化,年輕時的曾玉屏不但是普通的農民,還是一個沒讀過書,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農民。他買了一匹好馬,穿着光鮮靚麗的衣服,整天往城裏跑,和那些輕浮浪蕩的紈絝子弟混在一起。
有一天,曾玉屏正和幾個紈絝子弟在酒樓裏縱酒高歌,樓下有一個老頭領着孫子從窗外走過,只聽老頭遠遠指着他對自己的孫子説:“你可別跟這個人學,他是荷葉塘白楊坪老曾家的兒子,你看他家沒什麼錢,卻總跑到城裏來裝有錢大爺,他家早晚都要敗到他的手裏。”
老頭把曾玉屏當成了反面典型來教育自己的孫子,曾玉屏聽到説自己的那些話,心裏很不是滋味。本來他以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的很有面兒,哪裏知道大家背後都是這麼看自己的。曾玉屏受到刺激後,來到市場上當場就將自己的駿馬賣掉了,然後徒步走回了家。
從那天之後,曾玉屏就像變了一個人,他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幹活,發誓要振興家業。曾玉屏三十五歲才開始務農,每天帶着長工,日夜苦幹,把自己家的梯田擴大,連成一片。在勞動中曾玉屏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經驗,憑蟲鳥鳴叫就知道節氣的變化。
艱苦奮鬥了幾十年,曾玉屏置辦了百十來畝地,從以前的普通中農成了一個小地主,也在當地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艱苦創業成功後,曾玉屏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那就是讓自己的長子曾麟書去讀書。因為在傳統封建時代,一個家族真正的興旺發達,不是看你有多少畝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沒有人讀書當官,有了功名家族的地位才會穩固。
曾玉屏花重金聘請了當地最有名的老師來教自己的兒子曾麟書,發誓一定要供自己的兒子考個功名。奈何曾麟書實在是不擅長讀書,連個秀才都考不中。中不了秀才不管你年紀多大,都只能被稱作童生,老童生歷來都是被人嘲笑的對象。
眼看着兒子沒什麼希望了,執着的曾玉屏又把希望寄託在了孫子曾子城身上。在曾子城五歲(虛歲)的時候,爺爺曾玉屏就讓對其進行啓蒙教育,八歲曾子城就讀完了五經,九歲開始學習寫八股文,十四歲就開始了科考生涯。
可惜曾子城和自己的父親曾麟書一樣,每次考試每次落榜,父子倆都成了全鄉人的笑話了。然而曾玉屏不管別人笑話不笑話,任憑別人怎麼説,他讓子孫讀書科考的決心永遠不變。經常有人勸曾玉屏,説你找人算一算,看看你們家到底有沒有這個運氣和命。曾玉屏可不信這個邪,他不信風水,相信人定勝天,既然別人家可以,他們家一定也可以,兒子不行就孫子,孫子不行就重孫子,總有一代人可以改變他們曾家的命運。
可以説曾玉屏的這個“我命由己不由天”的精神在當時傳統迷信的舊時代是絕對難能可貴的。曾玉屏不相信命運,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總會成功的,果不其然道光十二年的這次科考,兒子曾麟書終於考中了秀才,孫子曾子城也在道光十八年考中了進士,得入翰林院,並且改了名字叫曾國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