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難管?多半是方法不對,參考“期望效應”,娃變優秀不難
沒有什麼比父母的批評和責罵,更能抹殺一個孩子的動力和雄心。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多數家長第一時間選擇批評、訓斥,過後又十分懊悔,孩子也是屢教不改,甚至變本加厲,繼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越管,他們越叛逆,到底該怎麼辦呢?
琪琪是一個新手媽媽,寶寶今年兩歲半,近來,她發現孩子不再温順、乖巧,變得有些乖張、叛逆,總是喜歡和自己對着幹,越是禁止的事情,小傢伙偏要做,脾氣暴躁的她動不動就喜歡吼孩子,礙於母親的權威,吼完的一瞬間,孩子服了軟,可是根本不長記性,隨後反覆犯錯,搞得琪琪氣得窩火。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説教、懲罰、命令、暴揍等方式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命令性的語氣只會給孩子更強的心理暗示,比如媽媽經常喜歡説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總是犯同樣的錯誤。”孩子聽後會繼續犯錯。
相反,如果你説:“媽媽覺得你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我相信你以後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孩子絕對不會辜負媽媽的期望,減少再次犯錯的概率。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解決問題:首先描述孩子的行為,接着表達自身的情感態度,最後提出期望。
舉個例子,當孩子一直沉迷於動畫片不吃飯,你可以這樣説:“你不來吃飯的行為讓媽媽很不開心,大家都在等你,動畫片可以飯後再看,可是飯菜等下就涼了,媽媽希望立刻過來吃飯。”
其實,這種方法就用到了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為“期望效應”,常被應用於學校教育中。簡單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的學生成績會有顯著提高。因為該效應和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很相似,故名如此。
回顧學習生涯,你會發現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等會在一段時間內取得很大進步,而那些受到老師歧視、蔑視、冷淡的學生,多半是心態消極、破罐子破摔,甚至一蹶不振。
當然,這種心理學效應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中,因為發揮一個孩子潛能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勵和讚賞,沒有什麼比父母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孩子的雄心,也就是説父母對孩子傳遞積極的期望,會使他們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孩子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其自暴自棄。
面對叛逆、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隨意給他們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學會鼓勵和讚美,將打擊轉變為期望,而吼孩子只會讓其越來越差。
看到這裏,有的家長又有疑問了,自己經常誇孩子“寶貝,你真棒”、“孩子,你真優秀”、“寶貝,你真厲害”“寶貝,你可以的,加油……”怎麼不見有什麼進步呢?
這是因為不表揚過程,只表揚結果,等同於敷衍孩子,不表揚努力,只表揚天賦,等於扼殺孩子成長型思維。
舉個例子,當孩子運動會跑完100米,不如將“寶貝,你真厲害”,改成“寶貝,你能堅持跑完100米,這股毅力和耐心很難得,媽媽為你驕傲,下次繼續保持哦!”
其實,簡單可以理解為一句話:認可孩子的付出,讚美孩子的成就,表達出你的期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1、淡化親子關係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脾氣差的父母,家長的吼叫、責罵只會讓孩子內心感到焦慮不安、恐懼,變得不再依賴、信任父母,久而久之,親子間的情感變得岌岌可危,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2、強化叛逆心理
吼叫教育起初對孩子來説具有威懾力,他們會收斂自身的行為,可是次數過於頻繁時,孩子會對吼叫產生“免疫力”,甚至變得愈發麻木,即使是再生氣再暴戾,他們內心絲毫不起波瀾,選擇性無視或者故意與你作對,變得更加叛逆。
3、不利身心發展
父母的吼叫會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對其身心發展十分不利。有的孩子承受不住打擊,變得自卑、自卑、孤僻;有的模仿父母的行為,變得傲慢、暴躁、頑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