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從內心,不要聽從“網音”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典標)8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遵從內心,不要聽從“網音”》的評論。

  如今,一些因高考成績亮眼而成為新聞人物的考生,擇校擇專業都會在互聯網上引起“圍觀”。而網民的觀點,往往也互相矛盾。

  今年,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一些網民批評“浪費分數”,他們的理由是,報考計算機、金融、人工智能等專業更有“錢途”;江蘇高考文科總分第一名白湘菱,因選修科目歷史成績為B+無緣北大和清華,擬獲百萬元獎學金就讀香港大學金融類專業,又被一些網民批評“把錢看太重”。

  選專業不考慮“錢途”挨批,讀金融類專業也挨批,到底該聽誰?當然是誰的都不要聽,年輕人追夢路上,應遵從內心,不應聽從“網音”。

  究其實,網上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聲音,看似對立,本質上都是把專業與“錢途”做“非教育”的捆綁,異曲同工把教育當成了職業培訓,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按照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長”的理論,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能力健康地生長。“生長”,與年輕人的夢想天然連接;夢想,則因志趣、天性而派生。

  我們讚賞選擇考古專業的學生,既因為她沒有隨波逐流,也因為她從一開始就很堅定自己的志趣與選擇。她那句“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展現的不是一個學霸的“任性”,而是一種健康的教育理念所形塑的主見與價值觀,而這恰恰是很多學生缺乏的。

  我們理解選擇港大金融專業的考生,只要符合她的志趣,只要她喜歡就好。因為金融、計算機等所謂的“熱門專業”,的確也是許多年輕人喜歡的專業,只要是遵從內心,不是隨大流,不是隻為“錢途”,大可堂堂正正地選擇。

  不管學考古還是學金融,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聰明大腦,理應有更宏遠的追求。因為,無論是什麼專業,都可以暢想“詩與遠方”,都不應該被矮化為職業培訓,不應被功利和社會流俗牽着走。

  由此,那些以“考古專業也有錢途”“北大考古專業畢業不愁找工作”為由辯解的人,實質上對教育的目的同樣存在誤解。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不管是什麼專業,都需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青年才俊接力。一代青年如果孜孜以求的是“錢途”,拿什麼守護我們民族的前途?(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8 字。

轉載請註明: 遵從內心,不要聽從“網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