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讀懂了大清二十四位臣子,就讀懂了清朝歷史,對此我深信不疑,所以寫下這篇文章,讓我們共同思考那些往事。
清朝276年曆史,大清二十四位臣子的經歷就是清代十二朝歷史的概括和縮寫。儘管紫禁城已成故宮,封建王朝也已是塵封的往事,但是那段歷史還在,大清二十四位臣子的名字還在,關於對他們的評價也隨着當代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塵封的往事慢慢被揭開。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排在第一名的攝政王多爾袞
大清二十四臣第一篇:多爾袞的辛酸史
大清二十四臣中多爾袞排在首位,不僅僅是因為他身處的時代最早,他也是公認的功勞最大的臣子。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是順治皇帝福臨,那時的小福臨還只是個6歲的孩童,實際掌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所以與其説清朝的第一個統治者是順治皇帝,不如説是十四叔多爾袞。
説起攝政王多爾袞,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三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經歷,為何多爾袞沒有稱帝成了眾人茶餘飯後熱衷討論的話題。多爾袞和莊妃的愛情,是民間比較流傳的一種説法,經典電視劇《孝莊秘史》就是根據這個傳説改編的。然而那畢竟是電視劇,經許多歷史學家考證,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后的愛情並非事實,只是浪漫的傳説而已。
那麼多爾袞三次錯失皇位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三個理由各不相同,這些理由見證了一個男人的成長,也許從他的經歷中,我們能看到自己心酸的經歷。
多爾袞是少年英才,天資聰穎,騎馬射箭不在話下,非常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喜愛。由於多爾袞的媽媽阿巴亥還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老婆,連打仗也會把她帶在身邊陪伴自己。所以愛屋及烏,努爾哈赤明裏暗裏都想要把汗位留給多爾袞。
第一次錯失汗位
多爾袞一天天長大,他逐漸嗅出自己已經身處在權力遊戲的漩渦,無法逃脱。母親阿巴亥被曝光與大哥代善有不正當關係,因為這個原因代善失去了爭奪汗位的資格。暗中黑手皇太極以為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也會因此被連累,但是他失算了。努爾哈赤似乎對最愛的妻子出軌並沒有特別在意,所以多爾袞依然備受器重。
然而,就在1626年,多爾袞還是十四歲的少年,父親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之戰,被袁崇煥打敗後身負重傷,沒有留下遺囑就去世了。汗位繼承問題擺在了眼前,35歲的皇太極看清楚局勢後迅速行動,他做了兩件事成功奪取了汗位,一件事是拉攏代善的兒子嶽託和薩哈璘,另一件就是害死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皇太極謊稱努爾哈赤有遺詔,下令讓愛妃阿巴亥殉葬。(皇太極如果真有遺詔,為何不直接説老子直接把汗位讓給自己呢,反而要繞彎子。)
而十四歲的多爾袞什麼都沒做,不到半天時間,他相繼失去了父親和母親,而弱小的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無能為力。畢竟這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來説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後來直到汗位繼承人確定了,多爾袞才從悲痛中走出來,清醒地面對現實,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了!
事後,多爾袞開始冷靜地反思自己,他開始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敵人是誰,他就是八哥皇太極。父親努爾哈赤曾經當着眾人留下口諭,把母親阿巴亥和自己兄弟三人託付給大哥代善照看,可皇太極卻在父親死後帶着聲稱父親要求母親殉葬。殺母之仇不共戴天,多爾袞當時是這樣想的,可是大汗之位被皇太極霸佔了,此時的自己還太過年幼,沒有力量抵抗,所以他必須蟄伏下來,等待復仇的機會。
第一次汗位爭奪戰失敗後,多爾袞開始對皇太極言聽計從,逐漸成為他的工具人,為他走南闖北建功立業。但其實多爾袞這是在積蓄力量,儲蓄名望,耐心等待翻盤的時機。此間,皇太極為了制衡嶽託、薩哈璘的勢力,選擇把權力大量分散給多爾袞,因而多爾袞不愁沒有發展前途。多爾袞在這期間立下了許多功勞,因此受封為吏部尚書。這個吏部尚書其實就是管理官員的崗位問題,天天就是和人勾心鬥角,這位未來的攝政王在這個職位上受益匪淺,為後來的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35年,多爾袞率軍收降蒙古林丹汗殘部並獲得元朝傳國玉璽,讓皇太極對他刮目相看,也對他徹底放下了戒心。
第二次錯失皇位
多爾袞跟隨兄長皇太極南征北戰,屢建戰功,以至於他的功勞連皇太極都開始有些忌憚了。公元1643年,在和明朝決戰在即的時候,皇太極卻突然離離奇駕崩了,同樣也沒有留下遺詔。多爾袞眼裏最大的對手自己倒下了,這讓蓄謀已久的多爾袞又驚又喜。這時,正值壯年的多爾袞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皇太極突然駕崩也沒有決定繼承人,所以又一次奪嫡之戰悄然展開。
這個時候,多爾袞的面前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那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豪格軍功也很大,而且是皇太極長子,身份地位都夠格繼承皇位。但其實,豪格雖然悍勇,打仗很厲害,但是心思單純,尤其是不會説話。眾人在為繼承人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爭論不休的時候,豪格説了一句話葬送了他的皇位,他説:自己德行淺薄,不能繼承皇位!
這句本是自謙的話,用來以退為進的,誰知滿人根本不吃這一套,就把這話當真了,都認為豪格不配當皇帝。可是另一方面,豪格有堅持認為自己不當皇帝野心,但一定要讓先帝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才服氣。
豪格明確表示,如果多爾袞當選皇帝那麼他就造反,另外還有一個人力挺豪格的,這個人就是鰲拜。對於多爾袞來説,豪格與鰲拜都不足為據,鬥翻他們易如反掌,非要自己當皇帝也是可行的。但是這就意味着要產生內鬥,大好的機會就會葬送,最終讓大明政權漁翁得利,這是多爾袞不願意看到的。
最終,多爾袞想了一箇中間方案,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這也讓豪格無話可説。多爾袞功高志偉,威望最高,他當選為攝政王,輔佐小皇帝順治。
皇位之爭剛剛結束,多爾袞馬上趕赴山海關,與吳三桂、李自成較量去了。因為他明白,問鼎中原統一天下是父兄一直想做而又未能做成的事,爭權奪位的事一定是排在這件事之後的。在大局面前,多爾袞拎得清。
多爾袞和皇位的距離
多爾袞帶領清軍入關,帶領八旗子弟四處征討,打下了龐大的領土,建立了初期的大清朝。但當他回到北京城的時候,卻把這一切都交給那個少不更事的少年順治。
清軍入關一年後,多爾袞已經是大清朝的實際領主。此時大清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多爾袞的心血,此時此刻多爾袞的處境和當年曹操的處境竟然有些相似。
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坐在皇位上的卻不是自己。
順治二年,有人向多爾袞進言請求他繼承大統。讀過歷史的人們都知道,這其實是禪讓皇位必經的套路,但是多爾袞卻沒有接受。這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説,這是因為愛情,與孝莊皇太后的愛情。其實,歷史上關於多爾袞和孝莊的關係一直都是一個謎,《清史稿》和其他史書都沒有任何記載,這是歷史學家都沒有揭開的謎團。孝莊皇太后的位置,確實很有可能是多爾袞皇帝之路上的阻礙,但絕不是多爾袞不稱帝最關鍵的因素。
多爾袞當然是想當皇帝的,這一點皇太極知道,孝莊皇太后知道,順治皇帝也知道。所以在多爾袞死後,孝莊皇太后要求順治追封他為清成宗,圓了他的皇帝夢。
為什麼多爾袞生前遲遲不願意逾越雷池,做這麼一件事呢,難道是害怕什麼嗎?我想,他誰都不怕。戰場上,多爾袞是英勇無畏的勇士;
政治上,多爾袞他是老謀深算的攝政王;
家族裏,多爾袞他是功高卓著的“十四叔”。
南明他不怕,鰲拜、順治他也不怕,孝莊太后也不值一提,他所顧及的唯有大清的江山,他們父兄三人奮鬥一生的事業。
放眼歷史,多少朝代不都是因為爭奪權力而分崩離析。多爾袞親身經歷了兩次奪嫡事件,陰謀詭計無所不用,自己的母親就是因此而死,大清初定,朝局不穩,假如易主,想必又是一番腥風血雨。況且,多爾袞自己沒有子嗣,就算奪回皇權,自己百年之後,大清朝又要經歷一番鬥爭,多爾袞他再也不想再看到一個十四歲的懵懂少年被權力壓迫時的無助 。
也許,大清的穩定與太平,才是爭鬥一生的多爾袞最想看到的吧!
良臣也行,奸雄也罷,多爾袞的確給清朝開了一個好頭!
有句話是這麼説的,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碗裏的最後一塊雞腿不是他的時候。
而對於多爾袞來説,為了家族的利益,心甘情願放棄自己垂涎已久的皇位,這就是多爾袞成熟的標誌!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
@海賊説歷史
,讓我們一起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