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着義務教育的完善和普及,絕大多數適學年齡的青少年有學可上,大眾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俗話説:“物以稀為貴。”從前,大學生羣體是十分稀缺的社會資源,可是時至今日,“大學生”似乎給人一種隨處可見、遍地都是的感覺。諸如“大學生賣豬肉”之類的新聞事件讓人啼笑皆非。
然而,大數據有力地向人們證明,優秀大學生仍然是社會稀缺的資源!從1977年到2017年,近40年來,中國大學生所佔全國人口比例為8.86%,其中,本科生只佔4.43%。毋庸置疑的是,上一所較好的大學,對將來找到更為理想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去更高的平台,更為先進的城市發展似乎也逐漸成為了當下的社會主流。但是,曾經卻有一位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教授,留任數年之後意外地選擇歸隱山林,自此開荒種地,過着劈柴餵馬的生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相關資料記載,王青松是79級北大國政系的一名畢業學士,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王青松畢業後以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在別的同學眼裏,王青松德才兼備,前途無量。對於王青松隱居山林一事,他的大學同學都表示無法理解。王青松在當時深受同學們敬畏,其師弟在《我鑽進了金字塔》中調侃地説道:王青松舉手投足之間無不表現着其重權在握,就連晚上睡覺翻身我都是輕手輕腳。
王青松一生的轉折,和“養生”息息相關。王青松老家離白馬寺不遠,而自己從小對寺廟中高僧的修身養性耳濡目染,再加上王青松在大學中好讀《莊子》,因此,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掀起的“養生熱”中,王青松作為北大教授在北大授教養生秘笈,這門課深受學生喜愛。大家都説,王青松授課“養生”是一次成功的“投機”。
果不其然,之後王青松專門開了一個養生班,每人只需支付10元,便可以感受王青松教授口若懸河的“養生”之法,何樂而不為?也就是在開辦養生班期間,王青松遇見了自己的妻子——張梅。張梅比王青松小12歲,王青松第一眼看見張梅時,就誇她“氣質好”。從那之後,兩人的交流逐漸頻繁,他們兩情相悦,最後成為了夫妻。
世事難料,1990年之後,“養生熱”已經鮮有人問津了,而王青松在報考博士的過程中也遭到了打擊。王青松認為自己對“養生”方面已經瞭解得十分透徹了,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帶着自己的妻子隱居山林。王梅善解人意,對此事並沒有反對。就這樣,兩位來自北大的人才來到了村裏田間耕作。王青松夫婦租了一片2500畝的山地,他們對記者説,這裏人跡罕至,就算租50年,租金不過20萬。
王青松夫婦開始開荒種地,自此,荒地上多出了一片片果林,每逢豐收時節,田間的稻香和林中的果子發出陣陣芳香,芳香夾雜着王青松夫婦二人的幸福感遍佈了每一處山溝。大片果林和糧食的豐收自然不是隻靠王青松和王梅兩個人就能搞定的,王青松便僱來十多個工人幫助他們。王青松夫婦對污染十分敏感,他們要求工人每天在山中產生的垃圾要在離開時一併帶走,並且不允許工人們抽煙,怕污染空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青松打趣地説到:
當被問及當初為什麼要離開社會進入大山,張梅説當年促使他們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他們希望孩子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成長。不得不説,王青松夫婦對孩子關愛備至,着實令人佩服。
結語
如今,王青松夫婦已經離開了居住11年的深山老林,一方面是因為考慮到孩子即將接受社會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原因,畢竟誰也不能高枕無憂,等着坐吃山空的那一天。王青松夫婦面對社會的態度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方式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但求無悔。
文|南書房|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