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説:“學霸都是孤獨的,只有笨蛋才是一羣一羣的”,你怎麼看?
“我們班主任説:‘學霸都是孤獨的,只有笨蛋才是一羣一羣的’。
我覺得吧,這話雖直白了些,但理不糙啊!
學霸們都有上不完的課外班、做不完的卷子,哪有空跟着瞎混呀!
再説了,我小學階段的同學早都不知去向了,説明了什麼?
這個階段交朋友根本毫無意義,純粹浪費時間。
你還有保持聯繫的小學同學嗎?”
在某次聚會中,馬莎對我如是説。
我啞口無言,腦海中浮現出網劇《隱秘的角落》中,單親媽媽周春紅diss老師的那些話:
“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其實我還真怕朝陽跟一些壞小孩瞎玩,耽誤了學習。”
馬莎:學霸都是孤獨的!
現實中的馬莎,和網劇中的周春紅想法如出一轍。她曾對我直言不諱:
“我對女兒的唯一要求就是成績,只要她肯努力學習,她一切要求我都可以滿足。”
馬莎畢業於211,她的先生畢業於985,從學霸到社會精英,他們對階級滑落有着深深地擔憂,因而望女成鳳。
馬莎很像《小歡喜》中的宋倩——
她們都曾是學霸,都為了孩子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優越的工作,以愛之名自我犧牲式的過度付出背後,都裹挾着對孩子的控制。
宋倩在英子的書桌前裝了一面大大的玻璃窗,以便隨時監控她的學習。
馬莎也曾跟我説想在女兒的書桌上方安裝監控,她説:
“沒有絕對自律的孩子,我要是不盯緊一點,她一樣是會開小差、磨洋工的”。
為了全力培養女兒,馬莎辭職成了一位全職媽媽,無論是孩子的課內作業、聽寫、複習……還是四處對比篩選課外培訓機構的教材、親自試聽……她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她對孩子課內課外學習的內容,以及現階段最新的教育政策都如數家珍。
她們都嚴格地為孩子制定的學習計劃和目標,並要求孩子不折不扣的完成。
毫無懸念,馬莎也有一個深受老師喜愛的學霸女兒。
女兒承襲了媽媽的思想,從小便有很強的目標感,她好勝心強,性格孤傲,因而人緣不好。對此馬莎內心也糾結過,她向班主任吐露困惑,得到一顆“定心丸”,讓她更加堅定自己,她對我説:
“就是需要取捨啊,學霸和笨蛋之間、長遠的成功和眼前的快樂之間,我不相信你會選後者。”
誠然,哪個母親不希望養育出優秀的孩子呢?我也不例外!
可是,
成績是評價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嗎?
不孤獨無學霸?這二者真的是二元對立的關係嗎?
年少的友誼真的毫無意義嗎?
美國社會科學家尼古拉斯和詹姆斯弗勒,通過研究“朋友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指出“我們平均有80%的覺醒時間是和朋友一起度過的。”
親情、友情和愛情,是貫穿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種情感。毫無疑問,友情對人一生的影響,意義重大。
美國心理學家賽爾曼曾將兒童的友誼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3~7歲)
,這時兒童還未形成友誼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誼。
第二階段(4~9歲)
,單向幫助階段。兒童要求朋友聽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順從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
第三階段(6~12歲)
,雙向幫助階段。兒童對友誼的互動性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有明顯的功利性,還不是患難與共的合作。
第四階段(9~15歲)
,親密的共享階段。友誼隨時間推移而發展,兒童逐漸懂得忠誠、理解、共同興趣是友誼的基礎。他們互相傾訴秘密、互相幫助、解決問題。但這時的友誼有強烈的排他性。
第五階段(16歲以後)
,對友誼的認識深刻,但世故;能區分並建立各種不同的友誼,如熟人、同事、社交性朋友和親密朋友等。
正如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隨着聽、看、互動和體驗等一系列探索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兒童的友誼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孩子通過結交朋友、與朋友相處,從愉快的或受挫的體驗中,不斷感知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激發他不斷自我修正,學會尊重別人、贏得認同,並且學會擇友。
身為父母,又該做些什麼呢?
? 給予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與尊重
父母是孩子接觸世界的入口,
我們首先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父愛和母愛,為孩子的心靈注入陽光,令他成為一個有生活底氣的人。
在很多留守兒童的悲劇中,正是因為孩子太缺愛,太渴望愛,於是當不懷好意的人遞上“橄欖枝”,輕而易舉地就能騙取了孩子的信任。比如——
被租客輕易帶走的章子欣,因為缺愛,誰對她好,她就跟誰親;
還有一些長期缺乏與父母的聯結,心中充滿了對父母的不滿,刻意叛逆、誤交損友,被帶上邪路的……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就是像是一個跟母親生活的“留守兒童”,母親對他的關心只限於吃和學習,母親的強勢和控制令他順從,母親説:交朋友是進入社會以後的事,和壞孩子瞎玩會耽誤學習……
於是他守着自己的孤獨,在隱秘的角落裏,寂靜無聲的生活。當昔日玩伴找到他,他也無法對母親坦誠。
如果朱朝陽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與照顧,如果他能心無芥蒂地向父母介紹自己的朋友,告訴父母他們意外拍下的視頻,如果他敞開心扉向父親吐露困惑、尋求幫助和支持……我想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當一切越發不可控制,朱朝陽大概又想起母親的教誨,他對嚴良説:
“我做過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給你們開了門。”
可事實上,把朱朝陽推向深淵的,並不是所謂的“損友”,而是他背後糟糕的原生家庭。
? 教育孩子正確的交友觀
朱朝陽的父母在關於交朋友的理念上大相徑庭,但都偏於功利。
媽媽周春紅認為交朋友耽誤學習:“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爸爸朱永平是個生意人:“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搞好關係,現在的朋友和同學,就是你的社會資源,你的人脈。”
首先我想説,交朋友和學習並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朋友像一面鏡子,孩子可以從彼此身上反觀自己,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其次,孩子也終將長大,無論我們是否希望,他最終都會變得世故、利己,所以好好珍惜和保護孩子最純真時期不摻雜質的友情吧,不帶目的性的社交是很滋養人的心田的。
? 支持孩子的社交
我兒子有一個童年時期的好朋友,在幼兒園畢業後跟隨家人搬遷去了外地。
臨別時,兩個孩子難分難捨哭得稀里嘩啦,兩位媽媽都沒有覺得孩子小,根本不懂友情,而草率地處置。
我們答應孩子,此後每年,一定創造條件,至少讓他倆相聚一回。
如今五年過去了,我們都沒有食言,我們也很欣喜的發現兩個孩子的友情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忘,雖然他們彼此都有了新的同學和朋友圈,但仍然很願意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新生活和感悟。
他們還商量着,將來要努力考入同一所大學……
今年暑假剛開始,我們便飛到上海,赴“每年一聚”的約定。
我們都希望為孩子提供持續溝通的通道,保護孩子心中最純真的那份友情,直至長大成人。
? 萬一孩子遭遇毒友誼,父母需要干預嗎?
這是一個值得細細探討的話題,限於篇幅關係,這裏不便展開。
我認為,首先需要區分什麼是“毒友誼”,這份友情對孩子可能帶來怎樣的危害?
我個人不建議直白地在孩子面前説朋友的是非,這樣既可能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從而打擊他交友的積極性,甚至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響親子關係。
可以和孩子針對具體事件具體分析,共同探討,引導他自己發現問題,要麼主動選擇遠離“毒”友誼,或者通過積極的影響,帶動朋友改正不良的習性。
【文末互動:你支持孩子交朋友嗎?為什麼?】
別,關於如何對待孩子的“毒”友誼,你有什麼想説的嗎?歡迎給我留言。如果較多家長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後續我將詳細剖析。
——感謝閲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