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好文科普|故宮是如何建成的?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經典

今年是故宮建成

謹以此文

獻給過去600年為這座皇家宮殿做出貢獻的人們!

光芒在夕陽中落下 也會在黎明時升起

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

中國共誕生過

為他們建造的都城達上百座

都城中的宮殿建築更是不計其數

這些皇家宮殿伴隨着王朝興衰

散落在東亞的河谷平原上


但這些數不盡的宮殿

大多都消失在歷史的煙塵裏

唯有明清北京故宮

是至今完整保留且體量最為龐大的


一方面

它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宮

距離現代社會較近

另一方面

故宮在皇家建築藝術中達到了高峯

其在建築功能、結構、空間

防禦性、耐久性、佈局上

都是歷代宮殿建築中的集大成者

這使得它在近代頻繁的戰爭中

屢次曝光於硝煙瀰漫之下

卻有幸得到保留


故宮本身的命運

卻是坎坷曲折、歷經磨難

光這些坎坷經歷

就足以使故宮的故事濃墨重彩

故宮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這一切都要從800多年前説起

公元1264年元世祖

將都城選在了金中都(今北京)

並開始對新首都進行全面規劃建設

經過二十多年的營建

造出了當時世界著名的大城市


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周王城原則

“王都平面應呈方形,邊長九里,城牆的每面各開三座城門,城內橫豎各有九條大街,街道的寬度應為車軌的九倍”

元大都成為中國有史以來

第一個最接近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百年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式微

成為中國新的掌門人

明王朝最初的首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

但北去的元朝殘餘勢力常來侵擾新晉的明朝

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北方地區

永樂皇帝決定將明朝的首都

從南京遷往北京


一場至高無上的營造

即將開始

明王朝將元大都的宮殿拆除

和歷史上大多數王朝一樣

這樣的舉動帶有破壞性

但為後來新宮的營建掃清了障礙

永樂皇帝召集

阮安、蔡信、蒯[kuǎi]祥、徐杲[gǎo]

等多名技藝高超的建築匠師

商議北京都城建設事宜

決議在元大都基礎上建設一座新城池

並以南京宮殿為設計藍本

營建北京宮殿


永樂皇帝正式頒佈遷都北京詔書

並開始為都城營建準備材料

大規模營建北京城

同年11月份開始營建北京宮殿

由於磚石木料已經準備了十幾年

宮殿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

僅用了3年就將宮城建造完成

明北京城的主體工程基本竣工

永樂皇帝於第二年(1421年)正月初一

在北京的新宮殿內接受朝賀

住進了北京的新家

這次營建前後用時共計14年

建成了皇城、宮城、城門、城池

鐘樓、鼓樓、天壇、地壇、山川壇、社稷壇等

一系列皇家宮殿建築羣

奠定了後來北京城的格局


其中工程的重點便是宮城

又名

紫禁城位於北京都城的中心位置

外有皇城、內城、外城層層拱衞

形成眾星拱月般的格局


紫禁城平面呈長方形

東西760m、南北960m

佔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

城內分外朝和內廷

合稱朝廷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

也是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城門

門的兩側各建有一個垂直方向的墩台

墩台上建有廡廊、闋[què]樓(角樓)

與正門門樓合稱為“五鳳樓”

從空中俯瞰午門的平面呈現“凹”字形

這樣的圍攏佈局既有利於防守

又增加皇宮大門的威嚴氣勢


進入午門

映入眼簾的是太和門廣場

空間瞬間變得開闊


廣場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

橋下的小河名叫內金水河

河水自城西北角直線引入

然後蜿蜒向東前行到城東南角流出

經過護城河、御河、通惠河

與京杭大運河相通

這一設計

不但緩解了皇宮嚴整的緊張氣氛

還具備宮中防火排澇的功能

可見設計者的用心縝密

穿過內金水河

是紫禁城內裝飾最華麗的門

太和門(明皇極門)

門前有一對巨大的銅獅

頗有守衞者的姿態


從太和門進入

又一個寬敞的空間呈現在眼前

這裏是城內最大的廣場

太和殿廣場

廣場上沒有一草一木

格外的莊嚴肅穆


接着迎面而來的依次是

合稱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基上

石基平面呈“土”字形佈局

它象徵“王土居中”


巨大的石基地面以上部分高8.75米

埋入地下的部分則深達7米以上

用到的材料有8種之多


堅實厚重的石基

形成一個巨大的高台

將三大殿高高托出於地面

它們在這裏把紫禁城建築帶向了高潮


在三大殿的東西兩側

各有一組建築羣

東為文華殿、西為武英殿

所謂“左文右武”


高大的城門、空曠的廣場

高高在上的台基與宮殿

這一切的規劃與佈局

都是為了把帝王的權力與威嚴

烘托得更加“

以彰顯其治國的合法與正統


再往北走就是乾清門

進入乾清門就到了後宮

與外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這裏的建築不再高大、威嚴

而更具生活煙火氣

居於正中的是後三宮

後三宮的形制與前三殿雷同

但體量要小於前三殿


圍繞在後三宮的

有東六宮、西六宮、御花園


在東西六宮兩側還分佈有

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養心殿

樂壽堂、寧壽宮、毓[yù]慶宮、奉先殿等

它們共同構成了皇宮內的生活區

是皇上和家人居家休息的地方

被稱為


是以《周禮》前朝後寢設計的

以區別天子與平民的身份與地位

在外朝內廷的外圍和空隙中

還藏有大大小小的灰色瓦頂的小房子

它們是供宮中傭工和太監居住

以及存放生活物資的

附屬建築


在所有的重檐屋宇的外圍

有一道高10m底面寬8.5m的包磚城牆

用來作為皇宮的主要防禦線

城牆四面各開有一座城門

它們分別為:

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城牆的四角之上各建有一座角樓

角樓兼具防禦瞭望和裝飾功能


在城牆的外圍

有一條寬52m的護城河(筒子河)

像一條玉帶擁護在紫禁城的四周

從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

在城北堆成了一座50m高的山丘

就是今天的景山

登上景山

可以一覽世界唯一的景象

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之海




這場至高無上的營造

用到的人力物力已經

難以計數

其中對木材和石頭的開採

就耗費了無法統計的人力

而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千里之外的

四川、湖廣、江浙、山東山西等地

繁重的採木採石作業使很多人命喪深山

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諺語


加上三大殿在建成後屢遭不幸

多達三次火災、五次重建

對巨木巨石的反覆開採消耗

致使到了清朝巨型楠木已消耗殆盡

乾隆時期不得不輾轉東北

改用楠木為松木

600年來

紫禁城歷經滄桑、雲捲雲舒

這個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

在1925、1947年先後被闢為


如今故宮每年接待遊客達1000多萬人

它向人們展示着1800000多件藏品

從至高無上的皇家宮殿

到門庭若市的博物院

它標誌着

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

正式退出中國歷史的舞台


而故宮本身

就像一個碩大的畫卷

鋪展在燕山腳下的沖積平原上

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這光芒透過歷史的高牆

牆的裏邊

是往日的光輝歲月

牆的外邊

是一片燦爛陽光

正在徐徐升起


創作團隊

撰稿/設計| 張靖

地圖| 陳志浩

圖片| 謝禹涵

審校| 李張子薇

審稿專家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特別鳴謝

航空攝影家

1.本文模型製作主要參考了於倬雲先生主編的《故宮建築圖典》一書中的測量數據,因本文以故宮建築羣佈局講解為主,因此模型中細節尺度不與實際精確對應。

1:中國歷史大辭典編委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2:雷從雲、陳紹棣、林秀貞|《中國宮殿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3:於倬雲|《中國宮殿建築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4:於倬雲|《故宮建築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5:王其鈞|《皇家建築》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年

6:潘谷西|《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

7:故宮博物院 編|《故宮博物院早期建院史》,故宮出版,2016年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