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對話
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
“雙減”後課堂效率提高了
北青報:您在鹽城市第一小學工作多少年了?
陳宏斌:我2001年分配至鹽城市第一小學工作至今。2009年起,我先後擔任鹽城市實驗小學綜合部主任、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信息中心主任,現任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
北青報:“雙減”政策推出已一年有餘,當下小學學生的學業現狀如何?
陳宏斌:和“雙減”之前的情況肯定是不一樣的。
首先,學生的校外培訓的負擔基本上是沒有了。以我所在的當地鹽城為例,通過我們教育主管部門嚴厲的管控和治理,現在文化類的課外輔導機構已經沒有了。對孩子們來説,確實是減輕了負擔。其次,孩子們的作業負擔也減輕了,課堂的效率更高了。
建議社會專業人才參與進來
北青報:“雙減”政策達成減負提質,目前還有哪些困難?
陳宏斌:“雙減”以後,教師的工作量增加了,每天在校最多可能接近10個小時,這就壓減了教師參加科研、教研等活動的時間。為什麼教師在校時間變長了?因為有了課後延時服務。
為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課後服務需求,教育部多次對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工作作出專門部署,推動將課後服務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
我們學校也在極力地創造這樣的環境。但是,畢竟專業性的人員還是不足,因為教授音、體、美、科技等課程的老師就那麼多。所以這次我有一個建議——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保障機制,讓社會專業人才也參與到課後延時服務當中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課後延時服務的內容,另一方面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減輕“雙減”給老師所帶來的時間上的負擔。
北青報:您所在的學校是如何破解上述難題的?
陳宏斌:我們一方面通過家長、社會的資源等尋找一些專業人員進校園參加課後延時服務。但是,這往往是一種情懷,流動性比較大,對延時服務的質量保證帶來困難。
我們學校也在加強教研活動,尤其是作業的教研,比如我們開發開展了一些長程作業,作業的內容也不僅僅是圍繞分數,更多的是要增加孩子的實踐體驗等,比如增加了科技類的小實驗,拓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後延時服務需有財力保障
北青報:那您認為,如何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保障機制?
陳宏斌:我認為,要建立財力保障機制。如果讓相關的社會人員長期參與課後延時服務,需要有財力作為保障,根據他們的工作量,發放適當的勞動報酬,既是對他們認可,也是一種尊重。
另外,人力保障機制也要跟上。高校教師、專業人才等參與延時服務,目前大多數都是以個人身份參與,原單位沒有相應的支持機制。要讓他們長期參與中小學的課後延時服務,需要這些單位最好是上級主管部門出台相關的制度,認可他們的工作,支持他們的工作,並納入考核範疇,從而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