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趙國也曾經比肩秦國,為什麼歷史選擇了秦國,而放棄了趙國呢?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

一個國家的被動大多時候都是源於經濟上的睏乏,

從秦國相對較近的六代君王看,自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便開始了它的逆襲之路,之後的秦國一直走的是一條上升的路線。

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一條制度化建設的道路,特別是獎勵軍功制度的建立,極大的調動了軍人的積極性。

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綜合國力增強,迅速崛起,率先打破了七國並立的相對平衡的局面,逐漸展示出一枝獨秀的戰略優勢。商鞅變法並不是戰國時期最先變法的諸侯國,也不是唯一的,比如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等等。但商鞅變法卻是最行之有效的變法,使秦國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即便在商鞅死後,秦國的法治也並未受到影響,秦國也一直牢牢佔據着老大的地位,

這是秦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也是秦有機會統一六國的必備條件。

穩定的政治環境很關鍵

秦國的歷史沒有產生過分裂,一脈相承,這是秦國一個良好的政治基礎。

而趙國則是從三家分晉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從傳統性上,相對來説政治基礎薄弱。但趙國也並不是沒有良君,其中趙武靈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魄力的君王,但是機會也是被他浪費掉的。

公元前325年,晉國一分為三,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晉國如果不分裂,秦國統一中國的美夢可能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趙國實力也不容小覷,這主要是趙武靈王的功勞。

與秦昭襄王同時代的趙武靈王,以推行“胡服騎射”而名垂史冊,趙國也因為他的改革而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

“胡服騎射”簡單來説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騎兵。這一改革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擴充了趙國的地盤,攻戰了胡地、中山,為與秦爭奪天下提供了了機會。從心理上,胡人加強了對趙人的認同感,這對趙國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非常有利。胡人都是遊牧民族,善騎射,趙國對胡人騎兵的改編,增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胡服騎射”讓趙國重振江湖,提升了趙國的綜合實力,使得趙國有了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資本。但就在萬眾矚目之際,趙武靈王來了一個滑鐵盧式的神操作。

他突然廢掉了太子趙章,並禪位給不滿十歲的小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而自己自稱“主父”。他這麼做僅僅是因為自己做了一個美夢,從而被屬下利用。儘管他這一做法也另有其因,便於他抽身專攻胡地,試圖從北面襲擊秦國。但從後勢發展來看,則是弊大於利,為。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幼子趙惠文王和公子章一同到沙丘遊覽,父子三人分處三個宮殿。公子章認為機會已到,發動叛亂,試圖誅殺趙惠文王,沒有成功,失敗後逃到了趙武靈王的沙丘宮,但仍被前來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兑誅殺。

因為此次政變趙武靈王也被牽扯其中,一度被參與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兑包圍,事後,二人一不做二休,為了自保,索性將趙武靈王也送上了西天。

趙武靈王突然放棄強權,退居二線的做法,既罕見又顯得幼稚。廢長立幼催生了沙丘之變,導致趙國的政局不穩,這也極大的消耗了趙國的精力。

反觀秦國,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國政局穩定,而且到秦王政繼位,中間迭代的君王雖有兩代,但時間加起來也才四年,基本不會影響秦國的既定方針政策,這為秦國各方面的發展贏得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秦國的綜合國力一直在上揚。

長平之戰後,趙國大勢已去

從晉國分離出來的趙國,在五國聯合破齊和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成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勁對手。但是秦、趙兩國間的這種力量平衡並沒有長期保持,一場戰爭讓趙國永失強國地位,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滅亡之路。

趙武靈王的離世使趙國中止了崛起的步伐,到趙惠文王雖然沒什麼膽識氣魄,但還有家底,可以基本維持一個強國的體面。前266年,趙孝成王繼位,四年後,便與秦國因搶地盤而將自己陷入了困境。

前262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截斷了韓國上黨郡與國都的聯繫,因此,上黨郡成為一塊孤立無援的飛地。於是,韓國就將上黨郡作為人情送給了秦國,以示求和。

但是上黨郡的太守不願意成為秦民,另打算盤,私下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都覬覦土地,收下了。就這樣,秦國到手的鴨子飛了,這讓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發兵攻佔了上黨。趙國派大將廉頗應援上黨,駐守長平。

原本趙王想借助外交手段解決兩國爭端,派人出使秦國求和,遭拒。秦國認為,楚魏兩國看趙來求和,必然不會出兵救趙,那麼趙國就陷入孤立的境地,這對秦國來説是重創趙國的大好時機。

廉頗初戰失利,改取固守的方針,實際上是很有效的策略。長平距離趙國近,運糧方便,但對於遠征的秦軍,在補給上是一人大問題。如果廉頗一直耗下去,秦軍自然會退軍。但卻被趙孝成王誤認為膽怯,臨陣更換了大將,由紙上談兵的“名將”趙括擔任統帥,他的出任實際上也是秦國實施的反間計所為。最終秦軍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俘虜趙軍四十多萬人並幾乎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使趙國元氣大傷,覆亡已成定局。這場戰爭以秦軍的異常野蠻屠殺結束,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悲苦的記憶。

綜上所述,秦統一六國,有秦國的歷史因素,有趙國個別君王的因素,兩國相互間的博弈,最終綜合國力強者勝出,這也不是歷史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