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的十大全才,比如王莽發明遊標卡尺,開掛般的存在!
你喜歡這個默默無聞的小編嗎?麻煩伸出您發財的小手點個贊再走。
嗨~點開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願大家每天都幸福安康歲月靜好
一、沈括
1、數學
沈括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個體的累積數,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巳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在中國國數學史上,發展了自南北朝時期就停滯不前的等差級數求和問題,並推進到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新階段,開創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南宋數學家楊輝、元朝數學家朱世傑,在沈括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物理
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即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並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這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現象早了400多年。
3、光學
沈括通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等原理作了準確而生動的描述,他用“礙”(焦點)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凹面鏡成像的規律,並把光通過“礙”成像稱之為格術,即現代光學中的等角空間變換關係。
沈括還對平面、凹凸面等鏡面成像的不同進行研究,注意到表面曲率不同與成像之間的關係,並以此對“古人鑄鑑”時正確處理鏡面凹凸與成像大小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若將小平面鏡磨凸,就可“全納人面”。
沈括還對透光銅鏡的原理作出了正確推論,推動了後世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應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4、聲學
沈括通過對聲學現象的觀察,注意到音調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並記錄下了聲音的共鳴現象。他還用紙人來放大琴絃上的共振,形象的説明了應弦共振現象,這比諾布爾和皮戈特的琴絃上紙遊碼試驗早了500年。
沈括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以此來解釋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頭,可以聽到數里外人馬聲的原因。此外,沈括還記錄並深入分析了制鐘的聲學問題。
5、化學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硫酸銅),熬製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濕法鍊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
6、天文
渾儀到北宋時,結構十分複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他意識到了蒙氣差對測量精度的影響,主張採用三個候影表來觀測影差,以克服蒙氣差對精度的影響,據此製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測影的技術水平。
7、天象觀測
沈括對天象進行細緻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經現代科學測算,一年中真太陽日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差僅為51秒。
沈括還詳細觀察了五星運行軌跡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併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
8、改革曆法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提舉司天監,發現《大衍曆》沿襲至宋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餘刻,遂破格提拔衞樸改革舊曆;熙寧八年(1075年),《奉元歷》修成頒行。新曆法改動了閏月和朔日的設置: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以補算歲日朔日。
晚年時,沈括大膽革新,進一步提出了《十二氣歷》,以代替陰陽合曆。
9、地理
沈括根據峭拔險峻的雁蕩諸峯頂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現象,推斷雁蕩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直到18世紀末,英國的赫頓在《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類似觀點,比沈括晚了約700年。
沈括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捲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等等。
10、水利
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任海州沭陽縣主簿,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任安徽寧國縣令時,沈括還參與修築蕪湖萬春圩的工程,寫出《圩田五説》、《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為了治理汴河,他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勢。用“分層築堰測量法”測出了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直線距離420公里之內,水平高差為63.3米。存世古文獻中最早記錄水平高程測量的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科學家。
11、醫藥
錢塘沈氏有收集藥方的傳統,受家學傳統影響,沈括也注意蒐集醫方,並彙集成兩本醫藥學著作《良方》和《靈苑方》(早佚)。
12、經濟
沈括改革鹽鈔法,改革鑄銅法。沈括還提出了“錢利於流”的貨幣理論。他認為,錢如果藏之不用就是死錢,要使錢增值就必須投放到流通領域。因此沈括主張加速貨幣流通,通過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的增值來達到穩定幣值的目的,這一發現比西方早很多年。沈括還注意到貿易來往中的順差和逆差問題,主張根據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調節貿易額來達到穩定貨幣的目的。
13、軍事
熙寧七年(1074年),沈括在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並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中有近20個條目與軍事有關,記述了沈括親歷的一些戰事、古代名將的戰例、古代的一些戰爭攻防手段與策略,如“赫連城”特點介紹、戰棚的作用分析等,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軍事研究資料。
14、音樂
沈括是樂律行家,據《宋史‘藝文志》載,沈括還撰寫過《樂論》、《樂器圖》、《三樂譜》、《樂律》等著作,可惜巳佚。
15、書畫
沈括在書畫收藏與鑑賞方面也是行家。他撰寫過《圖畫歌》,用歌詩的方式,對兩晉至宋代50多位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進行品評,語言精練、視角獨到,得到了著名書畫家米芾等人的高度評價。
二、伊尹
1、醫學
根據學者考證,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權為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一個巫師。商是一個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通過占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巫師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上古巫、史、醫合一,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如蜚聲遠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長醫術聞名,《説文》釋“尹”作“治也”。古文字學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官名尹“同樣是醫療治調之意的引申轉化”。“伊尹”同時具有來自伊水的醫和相的意思,歸根結底,還是來自伊水的巫師。
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在“道家”類中著錄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湯相。此書又與《太公》、《管子》、《鶡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為兵家,似又可以當做兵書。小説類著有《伊尹説》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語淺薄,似依託也。”玉函山房輯佚書有《伊尹書》一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也有伊尹篇。
商代給後代留下的最大一筆遺產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產生就是由巫師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還有關於後代祭祀伊尹的內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黃尹”諸稱皆指伊尹。甲骨文記載的疾病約有二十多種,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蠱、齲等,還有疾年、雨疾、降疾等,雖然不能説與伊尹有直接關係,但伊尹肯定參與過類似占卜活動。
《漢書·藝文志》中有《湯液經法》,醫家都認為此書為伊尹所撰。晉代皇甫謐就認為:“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數古代醫哲先賢時也不忘伊尹的功績:“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煞害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羣聖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揚輔導,恩流含氣。並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明李梴也歷代上古醫家聖賢中也記載:“伊尹殷時聖人。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湯液本草》一書,他堅信湯液就是伊尹所創立的:“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於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
歷代醫家皆對伊尹創制湯液的故事深信不疑。元代起的三皇廟中,伊尹已列配享,與上古傳説的醫家進入醫家朝拜的殿堂。還有人將黃帝、神農和伊尹並稱為“三聖人”的説法:“隱醫醫之為道,由來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性,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其有功於萬世大矣。萬世之下,深於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賈誼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孰謂方技之士豈無豪傑者哉?”
清代徐大椿則認為湯液並不是伊尹發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時開始盛行而已:“《內經》中所載半夏秫米等數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湯液之説,大抵湯劑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伊尹的《湯液經》在宋代時民間還有殘存,伊尹雖然不是最主要的醫藥行業神,但大多數民眾相信,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藥的療效,成為中醫藥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2、廚藝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並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説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鶡冠子·世兵篇》還有“伊尹酒保”的記載,表明伊尹曾在餐館幹過。
伊尹建樹卓著,烹飪理論與實踐較全面。記載伊尹烹飪實踐的倒不多,只有説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但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説湯以至味那些話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平絕對是一流的。雖然他是借烹飪之事而言治國之道,但若無對烹飪理論的研究和烹飪實踐的體會,是不可能説得那麼在行、那麼精闢的。中國著名烹飪理論學者熊四智先生在《當立伊尹為廚壇始祖》一文中説:伊尹説,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伊尹説,美味的烹調:“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伊尹説,烹飪的用火要適度,不得違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伊尹説,調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別用心去掌握體會:“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説,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 伊尹説,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與此同時,伊尹又為商湯講了當時可以製作美味的各種名特產品。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説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一幟。廚藝,只是伊尹眾多本領中的一種。伊尹是中國烹飪之聖。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3、軍事
約公元前16世紀初,伊尹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説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餘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伊尹被後人奉祀為“商元聖”。
三、范蠡
1、軍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説:“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着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説:“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説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説‘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裏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2、商業
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峯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他是範姓始祖範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
3、經濟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肯定的。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范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時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4、思想
道家學派創立後,原本主要是在南方的荊楚、吳越等地域流傳,而戰國中後期的道家黃老之學,又主要興盛於北方列國特別是齊國,道家學説何時經由何人傳入北方?這是先秦道家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迄今尚未有人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在道家思想的傳播與發展的過程中,范蠡入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春秋戰國之際,范蠡將老子的思想傳播到齊國,開始了道家學派在北方列國流傳發展的新時期。道家學派在北方流傳發展的最重要結果,是稷下黃老之學的出現,其標誌是帛書《黃帝四經》。
根據《史記》等史書的記載,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霸越之後,急流勇退,“浮海入齊”,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開始了後半生的實業生涯,成為遠近聞名的“陶朱公”。他所傳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隨着他在實業上的成功而在齊國傳播,並最終發展成為道家學派的重要學派——黃老之學。由此我們就可以解釋《國語·越語下》同《黃帝四經》《管子》等戰國黃老作品為什麼有那麼密切的思想聯繫,也就可以清楚地勾畫出一條從春秋戰國之際南方的原始道家到戰國的北方黃老之學之間流傳演變的清晰線索。
四、劉鶚
1、水利
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一年,先後入河南巡撫吳大澄、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採山西礦產經理。後又曾參與擬訂河南礦務機關豫豐公司章程,併為福公司擘劃開採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温處四府煤鐵礦,成為外商之買辦與經紀人。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起,劉鶚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賑北京飢困。
劉鶚的父親劉成忠善於河工算學,熱衷於西方新興的科學技術。劉鶚秉承家學,結合他一八八八年在河南,山東等地治理黃河的實踐經驗,寫有“治河五説“,”三省黃河全圖“,”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河工稟稿“。其中,”治河五説“,”三省黃河全圖“和”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再加上算學著作“弧角三術”,“勾股天元草”,在劉鶚生前即有刊本。這五部著作,使劉鶚的治河業績被統治者初步認可,並因“學術淵源,通曉洋務“被推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考驗,”以知府用“。
2、醫學
早年學醫的劉鶚,在揚州一度懸壺濟世,寫有“温病條辨歌訣”和“要藥分劑補正”。“老殘遊記”中那個搖串鈴走四方的郎中老殘,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3、音樂
劉鶚精通樂律,是廣陵琴派的傳人,曾為其琴師張瑞珊先生刊刻了“十一弦館琴譜”,還刻有“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稿),並喜歡收藏古琴。他所藏的唐琴“九霄環佩”,琴面有黃庭堅題記,後來歸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近世四大名琴之中。
4、文字
在繁忙實業之餘,劉鶚還熱衷於收藏古物碑帖,研究三代文字。他的“抱殘守缺齋珍藏碑帖”,“抱殘守缺齋中頭等碑帖”(殘頁),“抱殘守缺齋書畫碑帖目”,以及近人鮑鼎所輯的“抱殘守缺齋藏器目”,雖非他藏品的全部,也足見其收藏的廣博精深。
“甲骨四堂''中的二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鶚的影響。而劉鶚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鐵雲藏龜”,“鐵雲藏貨”,“鐵雲藏印”和“鐵雲藏陶” ,更是其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5、哲學
劉鶚信奉太谷學派,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炘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曾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説,“一事不合龍川(李光炘')之法”,“輒怏怏終夜不寐,改之而後安於心”。又在《老殘遊記》中借璵姑與黃龍子之口宣揚他所承襲和發揮的太谷學派精義,以為宋儒理學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處世接物上倡導以人情為根據,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認為儒、釋、道三教殊途同歸,其根本都在“誘人為善,引人處於大公”。他又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説,該派的“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推黃“以教天下為己任”,而自承“以養天下為己任”。太谷學派之精神對劉鶚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説創作都有深刻的影響。
6、文學
《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一,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説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深度開發,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其描寫技術受到胡適盛讚。
五、墨子
1、學術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説,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2、軍事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佈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釐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説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説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3、科學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説,也就是整體包含着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着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繫在一起。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闢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如今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説:“倍,為二也。”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説:“同長,以正相盡也。”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説:“中,同長也。”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説:“圜,一中同長也。”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説,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説,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説:“力,刑(形)之所以奮也。”
接着,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誌(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於槓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緻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
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
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
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説,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
4、機械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紙鳶),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着很大的影響。
六、諸葛亮
1、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翫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説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説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説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3、軍事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衞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七、張衡
1、發明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鋭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後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説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鋭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後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説,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還有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曆,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曆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啓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鐘錶中的日期顯示。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張衡創造的計裏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裏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裏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張衡製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雲:“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2、曆法
張衡曾參加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次曆法大討論,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張衡時任尚書郎。這次大討論的起因是,有人從圖讖和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行用的較科學的東漢《四分曆》,提出應改用合於圖讖的《甲寅元歷》。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週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3、文學
張衡是漢賦發展史具有巨大貢獻,張衡融匯貫通,極富創造性地以《歸田賦》,實現了漢賦主體從鋪採摛文、閎衍巨侈、重體物而淹情志,向清新爽麗、短小精練、情境相生的轉變,而掀開了抒情小賦的創作時代,為述志賦注入巨大活力。張衡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對現實的否定與批評,他探討人生玄妙哲理,也探尋合於自己理想與性格的生活空間 。張衡賦的代表作歷來公認為是《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
張衡曾著有《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説解沒有區別。他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他所著詩、賦、銘、七言及《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一作《玄圖》)等作品,共三十二篇。
4、史學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此曾評價説:“張衡司史,而惑同遷固,元平二後,欲為立紀,謬亦甚矣。尋子弘雖偽,要當孝惠之嗣;孺子誠微,實繼平帝之體;二子可紀,何有於二後哉?”
5、機械
張衡掌握高明的機械技術,據傳他當時還製做過兩件神奇的器物。一件是有三個輪子的機械,可以自轉;一件是一隻木雕,能在天上飛翔。
5、數學
《後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此書遲到唐代已經失傳,以至唐代的章懷太子李賢懷疑張衡沒寫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靈憲》是網絡天地而算之,故稱《靈憲算罔論》。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註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因此,張衡寫過一部數學著作是應該肯定的。
6、繪畫
張衡認為畫家喜歡一些非現實的東西,因為可以藉此虛構和想象,他在漢順帝陽嘉年間一篇上疏中就説:“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張衡的繪畫作品今不存,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他”高才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又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八、祖沖之
1、數學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精確到小數第7位,祖沖之因此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祖沖之還給出圓周率(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稱“祖率”。
祖沖之寫過《綴術》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隋書》評論“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認為《綴術》理論十分深奧,計算相當精密,學問很高的學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內容,在當時是數學理論書籍中最難的一本。
在《綴術》中,祖沖之提出了“開差冪”和“開差立”的問題。所用到的計算方法已是用三次方程求解正根的問題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前沒有過,祖沖之的解法是一 項創舉。《宋史·楚衍傳》中説“於《九章》《緝古》《綴術》《海島》諸算經尤得其妙。天聖(1023-1031)初造新曆”。
2、曆法
祖沖之吸取了趙厞的理論,提出了391年144閏月的新閏法。祖沖之的閏周精密程度極高,與今天的推算值僅相差46秒。一直到南宋的《統天曆》,才採用了比這更精確的數據。
祖沖之在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月亮相繼兩次通過黃道、白道的同一交點的時間(即“交點月”)長度為27.2123日,與現今推算值僅相差十萬分之一日,即不到1秒,由於日食、月食(統稱交食),都發生在黃白交點附近,所以祖沖之的交點月長度對於日月食預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算出交點月的日數以後,就更能準確地推算出日蝕或月蝕發生的時間。祖沖之在他制訂的《大明曆》中,應用交點月推算出來的日、月蝕時間比過去準確,和實際出現日、月蝕的時間都很接近。
經過實際觀測,祖沖之發現何承天所編的當時正在執行的《元嘉歷》有許多錯誤,如日月方位距實測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沒已差40余天,於是他着手編撰《大明曆》。
3、天文
祖沖之對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軌道和運行一週所需的時間,也進行了觀測和推算,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週期。中國古代科學家算出木星(古代稱為歲星)每十二年運轉一週。西漢劉歆作《三統曆》時,發現木星運轉一週不足十二年。祖沖之進行了重新測量,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
4、機械
祖沖之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製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
5、音樂等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祖沖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文學作品方面他著有《述異記》,在《太平御覽》等書中可以看到這部著作的片斷。
九、王陽明
1、個人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2、個人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説。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裏,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3、文學
《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守仁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守仁在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王守仁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十、王莽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託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1、廢除私有制
實行王田、私屬制:一是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私人不得買賣,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畝;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過九百畝者,須將多出部分分給宗族鄰里;原來沒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詔令還規定,如果有人敢於攻擊井田制度,煽動人破壞法令,則將其流放至邊境地區。
2、強迫勞動
凡是無業遊民,政府制定懲罰措施,每人每年繳納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政府強迫其服勞役,並在勞役期間供給飲食。
3、建立貸款制度
人民因喪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貸款,只需歸還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從事農業、商業生產向政府貸款的,政府收取純利潤的十分之一做利息。
4、政府幹預經濟
由政府控制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日用品在供過於求時由政府照成本購買,反之則有政府賣出,防止物價上漲。
4、音樂
居攝三年(8年),王莽下書曰:“遏密之義,訖於季冬,正月郊祀,八音當奏。王公卿士,樂凡幾等?五聲八音,條各云何?其與所部儒生各盡精思,悉陳其義。”天鳳六年(19年)初獻新樂於明堂、太廟。羣臣始冠麟韋之弁。或聞其樂聲,曰:“清厲而哀,非興國之聲也。”
5、漏刻
居攝三年(8年),王莽奏請太后,稱得“銅符帛圖”,此次改漏刻為一百二十度,是和該奏中所説的漢哀帝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的故事有關。王莽該奏中稱,“及前孝哀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詔書,更為太初元將元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賀良讖書臧蘭台。臣莽以為元將元年者,大將居攝改元之文也,於今信矣。當時漢哀帝在改元詔書中對漏刻進行改革,“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曰:“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此本齊人甘忠可所造,今賀良等重言,遂施行之。事見李尋傳。”
6、曆法
天鳳六年(19年)春,王莽見盜賊多,乃令太史推三萬六千歲曆紀,六歲一改元,布天下。下書曰:“紫閣圖曰‘太一、黃帝皆仙上天,張樂崑崙虔山之上。後世聖主得瑞者,當張樂秦終南山之上。’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諭矣。復以寧始將軍為更始將軍,以順符命。易不云乎?‘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李竒曰:“易道生諸當生者也。”師古曰:“下系之辭。體化合變,故曰日新。”)予其饗哉!”欲以誑燿百姓,銷解盜賊。眾皆笑之。
7、度量衡
始建國元年做新嘉量以統一容積。另外,他發明的是遊標卡尺,意圖統一全國的度量,從原理、性能、用途看,這個遊標卡尺同現代的遊標卡尺十分相似,比西方早了17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