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新學期 新變化——秋季開學首日見聞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新學期 新變化——秋季開學首日見聞
新華社記者
9月1日,全國多地中小學迎來開學第一天。這是實施“雙減”政策後的首個新學期,也是《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正式實施的首日。
記者在北京、廣東、江蘇等地採訪發現,新課堂、新作業、新課間讓孩子更好迴歸校園主陣地,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化解家長“三點半”焦慮,學校、家庭、社會正整合資源共育新時代追夢人。
迴歸主陣地:課堂提質量 課後保服務
1日,遼寧丹東市413所學校1.5萬餘名老師簽訂了“雙減”承諾書,內容包括保證“零起點”教學、保證親自批改作業等。這個秋季新學期,“雙減”成為關鍵詞。
“只有課堂上做‘加法’,讓學生吃透知識,才能確保學習質量,不背離‘雙減’的意義。”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小學校長王廷波説。
經過開學前一週兩輪的集體備課,長春市解放大路小學對新學期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新的設計和探索——創設情境、激趣設疑、合作探究,向課堂要質量。
在長沙市雅禮洋湖實驗中學,老師會提前進入課堂,與學生進行交流,問短板、明難點,掌握最真實的“學情”,以此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策略。
在全國首批“雙減”試點城市之一的江蘇南通市,市民安錦發現女兒新學期課表上最顯著的變化是多了課後服務的時間,而且明確“禁止挪作他用”。
據瞭解,南通的中小學將實施工作日課後服務制度,小學開展工作日每週5天、每天不少於2小時的“5+2”課後服務;初中學校提供工作日晚自習服務,服務時間一般到20時30分左右結束。
這讓雙職工家庭的安錦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之前放學早,只能讓爺爺奶奶接孩子去輔導機構做作業,對老人和家庭都是負擔。”
在廣州,除了盤活校內資源外,各校還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加入課後服務中。廣州市第一中學依託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院士星光》開展課後服務,同時與荔灣區青少年宮合作,開展課後服務項目探究,涵蓋無人機、國畫書法、粵劇表演等內容。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則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利用村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愛心書屋”等場所,組織文化志願者和退休教師,免費開展課後託管服務。
迴歸規律:新作業 新課間
“大家回家看看家裏的日曆,找找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是30天?”這是在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小學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完成的一項實踐作業。該校教師李密説,通過這種方式,減少機械式、重複性的作業,讓學生找到數學的樂趣,也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作業改革”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校長楊梅説:“新學期,我們力求通過高質量的作業管理方式,提升教育質量。學校要求老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作業進行分層。同一個班的同學,每天留的作業可能不一樣。”
廣州番禺區市橋中心小學校長柯中明説,書面作業不留回家,學生回家以後完成“四個半小時”,即半小時家務勞動、半小時親子閲讀、半小時親子交流、半小時才藝拓展。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提出,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為了打破“安靜的課間十分鐘”,一些學校進行了專門的設計。柯中明説,學校開學前在校園增加了假山、魚池等小景觀,把圖書館從四樓搬到一樓,孩子們可以在操場奔跑、遊戲,也可以觀魚賞景、閲讀圖書。
遼寧省丹東市實驗小學學生處主任張華平説,課間十分鐘應該真正還給孩子,“我們提倡走出教室,在操場上開展班級特色活動,例如以班級為單位,引導孩子們跳繩、踢毽子、丟沙包。”
迴歸初心:以人為本 健康安全
針對網絡沉迷等問題,《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提出,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進入學校或者在校園內使用。不少老師和家長對此非常認同,認為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説“不能帶手機到學校”。
多位家長表示,近年來,手機、智能手錶等產品成了孩子的“標配”,而這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也影響孩子視力和健康成長。
“手機堅決禁止帶入校園,電子手錶等智能終端產品則‘限制進校園,禁止進課堂’。”張華平説,對於有特殊情況的學生,需要提出申請並經學校審核通過後,可以將電子手錶帶入校園,入班前交給班主任統一保管,放學時取走。
隨着“雙減”等政策落地,家長的心態也在發生改變。
廣州番禺區薈賢小學校長黃慧英説,從目前課後服務報名人數來看,學生的參與度大大提升,説明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可和期待。
“原先需要抽大把時間,送孩子去不同的機構學習,時間和金錢成本高,同時家長也深感疲倦。現在可以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和孩子一起放鬆一下。”無錫市一位家長馮冰説。
北京十一學校豐台小學一位一年級家長説:“我非常支持‘雙減’,可以幫助家長從‘雞娃’‘內卷’的思路中走出來,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記者鄭天虹、王瑩、李雙溪、趙琬微、楊丁淼、謝櫻、黃浩然、李恆、陳席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