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作息時間難“合拍”,孩子的“睡眠保衞戰”不好打

小學生每天睡眠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小學上午上課時間一般不早於8點20分,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點30分,線上直播類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1點;每日22點至次日8點,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

為了讓中小學生“睡好覺”,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場“睡眠保衞戰”並不好打:一方面,很多學校的上課鈴早上8點就會響起,提前錄製的網課夜裏9點後依然熱鬧,手機遊戲也可以輕鬆避開監管;另一方面,在職場拼搏的家長也很苦惱,繁忙的日常工作讓自己和孩子很難“合拍”,甚至疲於奔命。對此,專家建議,保障孩子們的睡眠應“量體裁衣”,不宜用固定的時長和到校時間一刀切。

家長作息時間難“合拍”,孩子的“睡眠保衞戰”不好打

現象1

7點半入校8點上課成常態

清晨七點一刻,豐台馬家堡地區的一所小學門口已經熱鬧起來,不時有學生戴着小黃帽、揹着書包跨入校園;有的學生甚至左手一個麪包,右手一盒牛奶,一邊走路一邊忙着吃幾口早餐。“我們7點就開校門了,孩子們到校後還要上早讀呢!”該校一名保安説,7點半到7點40分是學生到校的高峯期,因為8點學校就要上課了。

離此不遠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的學生們也陸續抵達校門口。臨近7點半,校門還未打開,聚集在門口的學生已經排起了長隊。不少學生揉着眼睛,哈欠連天。5分鐘後,隨着保安打開校門,學生們魚貫而入,剛剛還鬧哄哄的校門口轉眼間就安靜了下來。7點59分,一名男生狂奔着衝向校門,連書包裏的紙巾掉落在地都無暇顧及,“快!馬上關門了!”保安招呼着男生。一分鐘後,校門徐徐關閉。教學樓裏,上課鈴響起。

7點半左右學生入校,8點校門關閉。每天,同樣的場景都在不少學校上演。就讀於海淀某小學二年級的小文説,班主任要求大家每天7點40分到校,“老師説,早起精神好,可是我每晚還有網課,至少10點才能睡,第二天早上6點半就得起牀。”小文有些無奈。

對此,不少老師也很無奈,早上8點上課已是教學計劃安排的極限,“學生早讀訓練不可少,下午3點半就得放學,留給我們的課堂時間並不多。”海淀區的一位小學班主任説。

現象2

晚9點後錄播網課依然熱鬧

近年來,教育部門大力推進課程減負。在北京,通過優化課堂教學,輔以“三點半”課後服務,絕大多數小學生已經可以在校完成作業,輕鬆回家。那他們為何還睡不夠呢?記者調查發現,錄播網課、手機遊戲正在成為“睡眠保衞戰”的“敵人”。

斑馬英語、火花思維是兩款受到小學生歡迎的網絡課程,它們都有所謂的AI課,即模擬真實線上授課的場景,把課程內容定期推送到學生的平板電腦終端。晚上9點後,記者點開平板電腦上的斑馬、火花AI課,均順利進入課程界面。畫面裏,老師熱情地“面對面”和學生打招呼,播放小視頻,帶學生玩遊戲,講解課程,要求學生完成課後練習……完成整套流程,至少耗時半個小時。

更要命的是,學生通過這兩款課程APP,既可以學習新推送的課程,也可以隨時複習之前學過的內容,因而極易超時。“我家孩子經常以上課為名,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上就是1個多小時。”家長孫女士對記者説,自己勸孩子早點休息,孩子還生氣,説耽誤他鞏固練習。深夜裏,熱鬧的網課屏幕前,是孩子們熬紅了的雙眼。

還有部分孩子迷戀上了手機遊戲。教育部要求,每日22點到次日8點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遊戲服務。但事實上,不少熱門手機遊戲對玩家並無甄別。市民鄭先生説,幾乎每晚都可以看到一名學生揹着書包,坐在居民樓一層門廳的長椅上,捧着手機與“敵人”廝殺,有時晚上10點了還不回家,“太影響健康了,真替他父母感到心疼。”

網絡技術專家於博士説,錄播網課完全可以通過後台設置,約定課程的起止時間;手機遊戲也可以通過前期實名認證、使用人臉識別比對等技術手段,加強對青少年用户的監管。

家長抱怨

作息時間與孩子“合拍”難

早上7點40分,廣渠門附近的一所小學,林先生把睡眼惺忪的孩子送到校門口,隨即上車,一腳油門,迅速離開。車上,林先生左手扶着方向盤,右手還時不時地往嘴裏塞着麪包。

學生不早於8點20分到校,在他看來絕對脱離現實,“我在望京上班,送完孩子還需要趕1個小時路,如果8點20分才送孩子到校,我就得天天遲到。”他説。

不少家長認為,保障孩子睡眠的一大障礙是大人的作息時間和孩子很難“合拍”。許女士和丈夫曾經數次發起睡眠“保衞戰”,最終都以妥協告終。“我們曾下定決心每晚8點半就讓孩子睡覺,早上6點半起牀,讓孩子睡夠10小時。”她説,可實施第一天就出了問題。當天許女士稍微加了會兒班,回到家已經晚上8點。媽媽回家,孩子很興奮,嚷嚷着要分享學校的新鮮事兒,怎麼説都不肯睡,結果等洗漱完爬上牀就已經晚上10點了。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晚上8點半睡覺的夢想從未實現。“我們房子又不大,大人晚上7點下班到家是常態,吃飯、洗漱,在客廳活動,很難給孩子一個適宜睡眠的環境。”許女士無奈道。

在家長穆女士看來,大人們不必苛求孩子的睡眠是否達到了8小時還是10小時。她説,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生活在大城市,父母的陪伴與孩子的成長就必須適應城市的節奏和環境,“我們可能無法提供很長的睡眠時間,但可以盡力提升孩子們的睡眠質量,比如在休息時間嚴格約束他們使用電子產品,臨睡前減少孩子們的激烈活動等等。”

教育部回應

對早到學生學校應妥善安置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説,出台睡眠管理的辦法,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享有充足的睡眠,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此次印發的通知雖然明確了小學上課的時間,但也提出,對於個別因家庭特殊情況提前到校的學生,學校應提前開門、妥善安置,對此家長不必過分擔憂。

呂玉剛説,健康和學業質量兩者之間如果遇到矛盾,首選應該是身心健康。為了能確保學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教育部門也加強了對課後作業的要求,將出台作業管理辦法,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小學的其他年級,作業量每天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平均不超過90分鐘。

呂玉剛也呼籲廣大家長不要再給孩子們增加額外的作業,特別是報很多的培訓班,擠佔孩子大量的時間,讓孩子沒有休息、沒有活動,要引導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看手機、玩電腦、沉迷網絡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就寢時間。

專家觀點

保障孩子睡眠應“量體裁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童睡眠障礙診治中心主任江帆説,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快速生長髮育階段,睡眠剝奪、生物節律紊亂會導致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學業成績下降等後果。但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有個體差異,家長和學生自己要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睡眠時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認為,不同的孩子生活習慣不一樣,家庭所在的城市環境、生活狀況也不一樣,不能簡單地用全囯一刀切的幾點入睡、幾點起牀去套。保障孩子的睡眠,應當“量體裁衣”,具體對待。他認為,首先要理清楚孩子睡眠的最大阻力是什麼,如果是繁重的課業負擔、過大的升學壓力,那就需要從改革教育評價方式、落實課程減負入手;如果是孩子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那就需要加強引導和督促。同時,要尊重學校的客觀教學規律和家長的工作實際,給雙方相互融合、適應的空間,一起為孩子提供最佳的學習成長環境。

儲朝暉説,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對睡眠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白天有充沛的精力完成學業,可以開展豐富的課餘生活,那就説明睡眠時間是足夠的。

究竟孩子睡多久才算夠?江帆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辦法:找一個假期,有規律地給三天時間讓孩子睡好睡足,第四天基本上就能夠呈現出他的睡眠生理需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8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作息時間難“合拍”,孩子的“睡眠保衞戰”不好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