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都喜歡説一句話叫“弱國無外交”,這句話不僅僅在現代受用,在古代同樣的受用。
自古以來,小國家都幾乎沒有主權可言,也沒人任何的地位,只能對大王朝俯首稱臣,主動的示弱求生存。但是即使這樣也並不定就能夠保全國家,比如戰國後期,雖然那些小國稱臣於大秦,但是最後還是被滅國了。
尤其是亂世的時候,幾個強國抗衡,身在中間的小國更是難以生存,一個不注意就可能被隨手抹平了。
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也不乏有小而精的國家,在整個宋朝同時期就有那麼一個國家在重強當中生存了近兩百年之久,一路上熬死了自己的一個又一個的“老大”,這個國家就是西夏。
在當時的西夏面對宋、遼、金三個超級大國,同時南面還有一個和他差不多的吐蕃。那西夏究竟是怎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地理位置優越,崇尚武力
1、西夏優異的地理位置
西夏雖然從建國到滅國經歷了兩百年左右,但是他的歷史要長久的很。早在唐朝的時候這股政權已經存在,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形成了割據勢力,直到宋朝才開始稱帝建國。
西夏幅員遼闊(對比宋金遼還是太小),史料當中記載了西夏的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
在最鼎盛的時候,西夏的國土面積達到了八十三萬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寧夏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內蒙古的西部、陝西的北部、青海的東部、新疆的東部以及現在的外蒙古南部的廣大地區。
唐朝末年中原地區動亂,從漢到唐末一直控制在中原人手中的河西走廊落到了党項人的手中,並且最終党項人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區,並且建立了西夏政權。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也是中西方物資交易中轉的集散之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就等於控制了貿易,而市場貿易就是超高利潤的行業。所以憑藉着河西走廊的貿易地位,西夏的經濟得以發展,並且保持高速的增長與繁榮。
西夏八十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三分之二都是沙漠,雖然西夏地區不多天險,但是廣袤的沙漠成為了西夏王國最好的屏障。
宋朝若想要進攻西夏,就要穿越漫漫黃沙,倘若不能速戰速決就會斷了糧草和軍備供給,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
廣袤的沙漠雖然為西夏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也限制了西夏的農業發展,但是在西夏的境內卻出現了本不該在大西北出現的“塞上江南”。
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河套地區,這裏的環境與我們對大西北貧瘠的固有印象不同,卻是一片富饒之地。
在當今內蒙古與西夏交界的地方有一大片的黃河沖積平原,這裏由黃河帶來的上游的淤泥,在此處堆積出大片肥沃的土地,同時黃河也為這片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黃河的“幾”字形圍出的河套平原成為土地馥郁和水草豐美的“塞上江南”,這為西夏的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並養活了西夏的眾多軍民。
2、党項民族尚武,西夏武力強盛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
據《舊唐書?党項羌傳》記載:“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飢渴,能受辛苦,樂鬥死而恥病終......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
這個民族的人人們都善於作戰,雖然西夏的兩百年內部政局混亂,但是在對外政策和對外戰爭上面,西夏軍民異常的團結,無論內鬥怎麼樣都可以立馬一致對外作戰。
在這種民族性格之下,西夏人就非常的崇尚武力,幾乎每一個西夏人從小就騎馬射箭、練習武術。所以西夏人民從上而下既好戰又能戰還敢戰,使得西夏的領地不僅很難被侵犯還一直外擴。
西夏不僅僅好戰而且全民皆兵,西夏全國鼎盛時期只有區區三百萬人,同時期的遼國大概有八百萬,金國約五千萬,宋朝大概有近一億,那西夏如何抵抗如此強大的國家呢?
據《隆平集·西夏傳》記載:“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
看見沒,西夏但凡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人(幾乎就是等於能扛得動刀的)全部都自備武器裝甲作戰。
西夏環境惡劣資源匱乏,所以西夏軍就走到哪兒強到哪兒,異常的兇狠。除了能拿得動刀的男人,西夏軍當中還有大量的女兵,這些女兵作戰也異常的勇猛,在西夏軍中女兵叫“麻魁”。西夏女兵多次和宋軍交戰還有勝利的記錄。
正是如此的“全民皆兵”戰略,才使得區區三百萬人的西夏,擁有高達五六十萬人的軍隊,佔了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二、左右逢源四處稱臣,大國相爭辛免於難
1、懂得示弱,左右逢源
西夏政權從唐末就已經存在了,當時還比較弱小的西夏政權開始頻頻向中原的五代十國俯首稱臣。
中原霸主輪換,西夏“老大”就輪換,西夏的各首領先後獲得後梁太祖封李思諫為檢校太尉,併兼侍中;後唐莊宗封李仁福為檢校太師;後晉高祖封李彝殷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後漢隱帝封李彝殷為平章事、中書令;後周太祖封李彝殷為平西王。
正是如此的政策才使得在中原頻繁戰亂日漸頹廢的時候,西夏悶頭髮育逐漸的建立起來基業。北宋建立以後,西夏立馬送來祝賀和稱臣的請求,並且還主動幫助宋朝進攻後漢。
後來宋遼對峙的時候,西夏又很好的遊走於兩國之間,西夏很好的平衡了在宋和遼之間的位置,同時向兩個國家稱臣。在兩國戰爭局面的頻繁變換當中,西夏可以時而聯合宋國對抗遼國,時而聯合遼國對抗宋國。
從容不迫的遊走,最大程度的保護自己的利益。後來金國滅了遼國和北宋的時候,西夏第一時間拜倒在金國之下,如此的奸滑也為西夏贏得了絕佳的安穩發育的機會。
2、宋遼金抗爭,西夏得利
宋夏並非那麼的和平,宋朝滅了後漢統一了中原過後,就開始壓制西夏,將西夏的首領的孫子李繼捧接到了開封,囚禁了起來,但是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逃了回去,此後西夏就開始摩拳擦掌。
就在李繼捧被送往開封的時候,遼國突然進攻宋國領土,三路遼軍被宋軍打敗,宋開始準備北伐。公元986年,宋遼爆發戰爭,宋朝開始北伐也就是“雍熙北伐”。宋軍大敗元氣大傷,李繼遷乘機奪回了部分土地。
此後西夏趁着宋朝在喘息以及修養的時候,李繼遷又有開始武裝反抗宋朝,並取得了些許的成績奪回了些許的土地。
公元1038年李元昊帶領西夏立國,但是西夏立國遭到了宋朝的不滿,隨後西夏與宋爆發了多年的宋夏戰爭,剛開始西夏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並於1043年雙方和談,宋向夏稱臣。
1063年宋夏再次爆發戰爭,但是這次西夏軍遭到了宋軍大舉的主動進攻,一路敗退。1066年西夏軍大敗,宋軍開始使用經濟制裁和軍事行動並存不斷的蠶食西夏的土地,西夏被宋按在地上摩擦毫無還手之力。
並且按照這個勢頭,宋軍不用費多大力氣,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滅國西夏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北宋突然暴亡,被金軍滅國,西夏起死回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而南宋與西夏不接壤對西夏就沒了威脅。
縱觀西夏的歷史,雖然西夏的軍事很強,也有地域優勢,但是西夏能堅持二百年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各強相爭,西夏才得以生存。
在宋與遼的多年對抗之中,他們都想爭取到西夏這個盟友,並沒有一方想要滅了西夏,西夏的地理位置和資源也都不值得去攻打。
無論是宋朝還是遼國亦或是蒙古人的金國,他們都有對夏戰爭,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出動主力,或者將主要心思放在西夏上面。在他們看來西夏是不可能構成威脅的,也就在邊境搶點東西騷擾一下。
總結
西夏坐擁不錯的地域優勢,又佔據商業貿易的要道,同時還擁有難得的“塞上江南”的富饒土地,這使得西夏國內得以運轉,而不是像遊牧民族一樣要麼強搶不過就活不下去。
同時極好戰強軍事,全民皆兵的西夏有了吞併周圍小國擴張發展的能力,也稍微能和眾強抗爭一下。
最主要的其左右逢源的圓滑處事態度,使得西夏得到了幾代人的發展契機,同時宋遼金三國的對抗也使得西夏位於“戰略之外”,得到了生存的機會。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西夏的兩百年。